在宁波市关工委推进“三结合”教育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1年11月9日)
王剑波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市关工委召开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现场会,这是市关工委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关工委和省关工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中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晓连,省关工委主任徐宏俊、专职副主任徐全升莅临会议指导,并将作重要讲话。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中关工委、省关工委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各级关工委、广大“五老”和热心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也是事关千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多次作出批示,特别是2009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工委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全市关工委工作呈现了崭新局面。今天,市关工委召开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现场会,推广江东区“三结合”教育工作经验,部署推进“三结合”教育工作,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三结合”教育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在更新观念中推进“三结合”教育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践告诉我们,要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必须确立三种新的观念:一是全面发展观念。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目标。要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培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龙头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和社会教育的平台作用,只有三方面作用的和谐互动,才能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二是系统培养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要素,而三方面教育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且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在现实教育中,这三者存有程度不同的彼此分割问题,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了片面性和局限性现象。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对青少年成长成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校教育还存在教育形式的单一性和教育空间的封闭性等问题,这就需要会同家庭、社会共同来完成教育任务。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灵活性和随机性等特点,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轻劳、重养轻教等问题,还缺乏与学校教育的衔接,这也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宽泛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但当前社会教育还存在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间衔接、融合不够畅通的问题,因而社会教育的优势尚未充分显示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衔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真正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三是大教育观念。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真正做到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育人,才能取得实效。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组织的思想道德教育职能,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各类教育网站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不断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全市各级关工委要积极承担起“教育、引导、关爱、保护青少年”的职责任务,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和队伍优势,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为广大“五老”关心教育青少年搭建重要平台。
二、要在开拓创新中推进“三结合”教育工作
“三结合”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是创新载体,注重树立品牌。目前,全市各级关工委建立的“四点钟学校”有100多所,“假日学校”有400多所,还有组织开展的创建“三好四无”活动和“书香家庭”活动,已成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连接、相互补充的平台和品牌。希望大家继续优化已有品牌,不断打造新的品牌,努力形成品牌集群,更好地带动“三结合”教育。二是创新手段,注重实践育人。按照自建、共建或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务求实效”的原则,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生态教育、国防教育等教育型、实践型、服务型阵地。通过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进一步促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和谐统一。三是创新方法,注重齐抓共管。“三结合”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加以推进。各级关工委不仅是系统内工作的组织者,而且也是统筹联络外部的协调者。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加强统筹协调,下功夫集成各种资源,集中各方面力量,集聚各方面优势。在积极争取党政组织资源的同时,积极协调和运用好社会资源,如队伍资源、宣传资源、阵地资源、载体资源等,努力做到组织互动、工作互助、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互用。
三、要在完善机制中推进“三结合”教育工作
“三结合”教育工作要科学推进、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下发后,我市多数县(市)区成立了社区(农村)教育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部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许多镇乡(街道)也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实践证明,这些领导机构在“三结合”教育工作推进中发挥了很好的组织领导作用。我们希望已建立领导机构的县(市)区能进一步充实调整,发挥其应有作用。尚未建立领导机构的县(市)区能尽快建立起来。镇乡(街道)可参照江东区明楼街道的做法,或建立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教育活动联动机制。对于各重大节日、纪念日、重要事件和暑寒假等重要时段组织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关爱行动,有关部门要形成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工作合力,做到共同策划、共同部署、共同组织推进,齐心协力做好“三结合”教育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关爱帮教机制。在推进“三结合”教育过程中,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关工委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服务人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弱势未成年人群体的帮困解难工作体系和预防与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帮教的工作体系。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春晖关爱行动”,不断做好助学、助困、助残、助孤、助医等帮扶活动。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充分发挥关工委“关爱工作团”、学校教师、社区工作者以及家长的作用,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走上新的生活道路。
同志们,推进“三结合”教育,是一项创新工作。希望大家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在总结推广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努力开创“三结合”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全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