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本地经验
经验交流    
  调查报告
  本地经验
  他山之石
  专家理论
网站搜索    
  本地经验  
推进孝德教育 创新育人模式
时间:2013-12-24   阅读:次   来源:市关工委
【文字

  推进孝德教育   创新育人模式
   
  宁波市中城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学校所在地慈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慈孝之乡,至今还保留许多慈孝文化遗迹,流传着许多慈孝故事。而我们学校传承百年,始终秉持了“诚、谨、勤、俭”的校训,形成了慎选良师、从严治校、注重特色、全面发展的传统,在孔庙中办学长达87年之久。为此,从2006年起我们立足地域优势和学校传统文化,以弘扬慈孝文化为抓手,不断探索育人的有效手段,创新育人模式。
  一、提炼“慈孝”内涵,诠释时代意义
  “慈”与“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分别是这么解释:“慈”指和善慈爱,它强调的是长辈对晚辈的慈善和爱护;“孝”指孝顺尊敬,它强调的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慈孝”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源头,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核心。我们挖掘“慈孝”中隐含的道德自律和互爱文化,把“责任、孝敬、和善”作为慈孝文化的三大核心品质,并分别作出诠释。
  1、责任。对小学生而言,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言行有要求,在学校里勤奋学习、对家庭尽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对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即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心、环境责任心、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社会责任心。
  2、孝敬。对小学生而言,就是要让他们懂得,“孝敬”有三个层面:即要有“感恩之心”,就是听从自己父母长辈的教导,关心他们的健康,多参与家务劳动,替他们分担忧虑;要有“仁爱之心”,就是要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长辈,以诚待人;要有“赤子之心”,就是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3、和善。温和善良。对小学生来说,就是逐步形成外向、活泼、自信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善于主动与人沟通,乐于给予同伴帮助,最终呈现出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氛围。
  我们认为责任、孝敬、和善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层层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责任是基础,当一个人富有责任心时,会对身边所有的人、事、物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对家人孝顺、对他人尊敬、对社会、自然产生敬畏。在此基础上,必定能营造出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境界,而这种境界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产生更多更大的责任心。
  二、凸显文化特质,构建孝德教育体系
  (一)凸显慈孝特质,打造魅力校园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前提。我们以慈孝文化为核心,从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入手,使校园凸显慈孝文化特质,显现教育魅力。
  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环境的营造,主要有:“中城文化长廊”,通过展示慈城景、慈城事、慈城人,让学生了解慈城源远流长的慈孝文化和中城名人文化;通过展示学校慈孝活动图片,让学生时刻注意养成慈孝品性;通过展示慈城诗词,让学生与经典为伍,为家乡自豪。“年段走廊文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孝德教育的目标精心选择的内容:一、二年级以亲近学校为主题,悬挂学校活动照片;三、四年级以亲近家乡为主题,悬挂慈城景物图片;五、六年级以励志为主题,悬挂名人画像和励志名言。“校训文化长廊”,我们的校训是老校长应星耀拟定的,已经沿用了一百多年,校训文化是我校的精神文化核心,也是孝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修建了“校训”水幕墙,建设了校训文化长廊。在长廊中,我们放置了图书、体育用品、学习用品等,学生只要放上一张小小的自己制作的诚信卡就可以自由借用里面的物品。我们告诉学生,这就是诚信,这就是责任。“小雨点剧院”,这里是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场所,是学生观赏电影的阵地。
  同时,我们积极打造“软环境”。我们开展学校楼名征集活动,把每一幢楼名与慈城地域文化与校史文化相结合,使其具有慈孝特色。我们楼名分别是:德润楼、宝峰楼、正始楼、星耀楼、昌期楼,前三者分别是慈城历史上著名的书院名、校名,后两者是取自应星耀校长和应昌期先生名,并寓意“星光闪耀、昌盛有期”。我们在教师中连续多年开展“教师节服务学生倡议”、“可爱学生,美丽笑脸”迎教师节摄影比赛等活动;成立家长志工团,让家长走进学校,服务学生,从而让学生感受长辈的慈爱、关怀,强化了各个层面的沟通,建立了和谐的关系。
  (二)丰富教育资源,建设课程体系
  我们编写了《慈水涓涓——慈孝文化读本》,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教材以江北区古代流传较广的慈孝故事、今天影响较大的慈孝事迹、以及江北区籍名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和他们撰写的关于故乡的文章等为主要内容,共收集了56篇文章,分上、下两册,每册又分为“思源”、“孝敬”、“勤奋”、“责任”、“和善”五个篇目。每篇文章后都有“资料链接”和“思考与行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将体悟与实际行动相联系,从而达到读“孝德”文章、悟“孝德”文化、做“孝德”之人的育人目的。
  此外,我们立足“以棋理悟慈孝,以慈孝育棋品”开发了校本课程《围棋》;立足家乡慈孝文化,开发了校本课程《慈城经典读本》;立足传承京剧大师周信芳精神,开发了校本课程《信芳京韵》。我们在校刊《中城》中开辟“中城往事”、“校友寄语”等栏目,让学生了解校史、了解杰出校友的奋斗故事,使之受到感染。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使我校孝德教育有了坚实的课程支撑。
  (三)确定活动目标,创建活动体系
  我们根据慈孝文化的三大核心品质,分别对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提出了适合各自年龄段的活动目标。在此基础上,整合学校所有学生活动并赋予孝德教育内涵,形成了四个活动序列。
  1、亲近传统,品读经典,体悟“慈孝”
  我们充分利用毗邻孔庙的地域优势,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把孝德教育与学校经典诵读和艺术特色相结合。通过诵读慈城经典诗词、举行“开笔礼”、“开展‘亲近孔庙、感受传统’读书游园”活动等手段,把经典诵读与孝德教育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得益彰。
  2、亲近父母,感受亲情,懂得回报
  结合各个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引领学生了解父母、长辈的生活,感受长辈亲情,并进而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如开展“欢乐中秋,情浓意浓”的中秋“送祝福”活动,“感恩父母,弘扬慈孝文化周”活动,“关注母亲,感怀亲情”活动等。
  3、亲近学校,提高觉悟,承担责任
  用学校百年厚重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全体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培养学生学会尊重教师、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优良品质是我校孝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举办了重建20周年庆典活动,感怀应氏家族慈孝善举的同时,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我们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校服,让学生设计主题活动月标志旗,让学生参与编写校史册、校刊等,引导学生了解学校、亲近学校。我们每年开展爱校月活动,举行“学校史”、“学名人”、“唱校歌”、“悟棋理”、“尽义务”等活动。
  4、亲近家乡,感恩社会,学会奉献
  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春游家乡、祭扫烈士陵园、“学雷锋,回报社会”等活动,搜寻家乡“慈孝”遗迹,体会家乡的慈孝文化,欣赏家乡的自然风光,并走入社区、服务社会,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懂得感恩,学会奉献。
  (四)实施过程性评价,形成评价体系
  我们围绕孝德教育三大核心品质“责任、孝敬、和善”开展了“责任之星”、“和善大使”、“慈孝之星”等评比活动,已初步形成孝德教育评价体系。所有的评选活动,都坚持过程性评价,“责任之星”和“和善大使”是评选“慈孝之星”的基础,每年轮换,两者评选方式不同。“责任之星”的评选是通过活动来推进,如开展“寻找我身边最负责任的同学”、“弘扬慈孝美德,做有责任之人”、“呵护一个生命”、“班级事务包干制”等系列活动,让责任心强的学生显现出来。“和善大使”评选,则是每班每周评选一次,每次一名,在此基础上第一学期末全校评选出24名“和善形象大使”。每一位“和善大使”都佩戴醒目的标志,在第二学期开展为学生服务活动,期末再从中评选出10名“慈孝之星”。在班级评选“和善大使”过程中,各个班级的评选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求每班要围绕“和善”目标,自己拟定评选标准和办法,班主任要每月组织学生一次关于标准的讨论,并上报大队部。在讨论中,学生们有了一次比照的机会,一次学标杆找差距的机会。相信在他们提出评选标准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净化和目标树立的过程,也就达到了我们开展评选活动的目的。
  在孝德教育开展过程中,我们坚持课题引领、理念先行。从2006年至今,我们先后实施了区级立项课题《慈孝之乡感恩教育研究》、市级教科规划立项课题《构建慈孝教育活动体系的实践研究》、《生命与生命的链接——慈孝背景下榜样教育研究》,前两项课题已经结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慈孝内涵的理解,调整孝德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使孝德教育具有了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也使我们获得了众多的肯定。《构建慈孝教育活动体系的实践研究》获得了宁波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校本课程《慈水涓涓》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德育精品课程,“慈孝教育”被评为宁波市首批校园文化品牌,江北区德育创新案例。学校被评为宁波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江北区关工委“孝德教育”试点学校,江北区市民素质工程点。宁波市多家媒体对我校孝德教育进行了宣传报道。在江苏吴江举行的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论坛上,我校作为唯一的小学代表做慈孝文化教育经验交流。还有许多教师关于孝德教育的文章、学生孝德教育相关的活动在省、市、区获奖。
  三、践行孝德文化,助推孝德教育
  在孝德教育推进过程中,学校关工委积极配合学校,取得了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了老校友、老教师们的作用。正是他们积极践行孝德文化,才使我校的孝德教育更具生命力。
  我校校友会是在宁波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间社会团体,校友会理事会主要由老校友和老教师们组成,老校长宋家琪和周雪珍分别担任校友会的正、副会长。校友会在孝德教育活动中作出的贡献主要有:
  一是邀请专家、名人指导。在《慈水涓涓——慈孝文化读本》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江北教研室老专家金建楷老师,帮助我们收集资料、编写慈孝故事。在建设“信芳”京剧传承基地中,聘请了宁波市有名的京剧票友罗守信、白海英等每周来校指导。同时,还积极帮助学校邀请名人来校。从2006年至今,先后邀请了原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围棋世界冠军周俊勋、中科院院士颜鸣皋、棋圣聂卫平、中国围棋队领队华学明等来校,使中城的学生有了目睹名人大家风范并面对面接受指导的机会。
  二是整理校史、联系校友。在百年校庆、重建20周年校庆活动中,校友会承担了校史整理的工作,使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传承。校友会还多方了解各位杰出校友的情况,帮助学校联系校友,征集校友的题词,编入校刊。
  三是积极参与活动。在各项慈孝活动中,老校友和老教师们积极参与。如“开笔礼”中的校友冯鸿烈先生、《印象中城》中的尹东兴老师,每年“老少同祭”活动中的老领导、老教师。
  四是积极为校刊投稿。校刊《中城》中每期都有《中城往事》专栏,不定期推出《校友来稿》,主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名人故事,是我校孝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专栏中的所有文章都是由老校友和老教师们撰写。
   
  孝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期盼今后在各级关工委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老校友和老教师们的鼎立支持下,我校孝德教育活动能继续紧紧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和百年办学传统,持续、科学、有效地推进,使中城学子真正具有“责任、孝敬、和善”等孝德品性,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