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什么?这是今年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栏目,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人们对美好家风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在我市胜山镇,百姓对“家风”这一概念也进行了广泛传播和热烈讨论。今年5月开始,该镇组织了一支由镇联村干部、村干部和8名退休教师组成的调查队伍,在全镇11村开展了以“家风、家规、家教”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调查活动,展家风,树家规,正家教,提炼出“慈孝、积善、诚信、勤奋”的好家风,并挖掘出了百姓身边最原始、最真实的动人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有的医德高尚,受人尊重;有的教育有方,书香满屋;有的亲人患病,多年不离不弃,孝侍父母,夫妻挚爱,更有婆婆照顾病媳,书写婆媳新篇;还有的长慈裔孝,兄弟(妯娌)合办企业,数代和谐共居…这些普通老百姓虽没有惊人的举动,也没有豪言壮语,却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体现出了家庭亲情、社会公德和人间大爱。正是这星星点点无数的草根,聚成了胜山人民这一主体;家家户户纯朴的家风,汇成了胜山的主流民风,推动全镇人们向幸福胜山进发。
重现“涤亲溺器”感人故事
——多年如一日服侍病母周全的孝子龚天华
《二十四孝》中有“涤亲溺器”的故事,说的是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毎天忙完公事,必陪在母亲身旁,晚上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马桶)的事,以此表示不忘儿子应尽的职责。而今,这样的孝子故事在四灶村重现,在那里,就有一个毎天为卧床老母端屎尿洗身子的至孝之人——四灶村党总支委员、文书龚天华。
现年53岁的龚天华平常工作忙碌,却每天必须准时完成一件“大事”,那就是照料年迈病母的日常生活。老母今年89岁,两年前跌了一跤后,每天在家卧躺,屎尿在床(用一种叫“屉盆”的溺器接着)。因老父早已过世,兄弟姐妹亦因种种原因无法日日照料,老母的生活料理就落到了天华身上。
几年来,龚天华每天的作息基本是:早上六点起床,先倒洗屉盆,为老母打好“开塞露”,烧早饭,扶其倚床就餐,八点前再为老母倒好屉盆,然后上班;中午回家先倒屉盆,为母热饭侍餐;下午下班回家,倒洗屉盆、烧饭侍餐、为母洁身、洗叠衣物;晚上陪睡在老母身旁。有时碰到老母偶患头痛腹泻等,晚上更是衣不解带,勤询多视。
老母身体本较硬朗,骨折后整天卧床无事,喜吃冰糖和果品。俗话说,“多吃多拉”,有时屉盆外溢,有时老母转身,都会弄得满床污秽,但天华从无怨言,不管寒暑,撸起袖子就收拾清洗。夏天闷热,人体多汗,天华几乎每天为母洗头洗脚,擦背净身。天华常说:“父母养子女擦屎尿毫不犹豫,子女为年迈父母洗澡净身也是天理本分。”
左邻右舍对龚天华的言行无不交口称赞,感叹世上少有,并以此教育自家子女。四灶村民对龚天华的称赞,并非冲着他是村干部和曾在“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中以其敬业的精神获得过省、市先进个人,而是冲着他侍奉母亲的至孝行为。(罗映学)
书写新时代婆媳好关系
——用慈爱助儿媳重获新生的好婆婆郑素琴
俗话说,婆媳难相处。然而,在胜西村郑素琴家里,婆婆和儿媳的关系比娘俩还要亲。儿媳孙孟娣6年前出了一场车祸,一直卧床不起。6年来,婆婆精心照料,孙孟娣终于可以下床走路了。这个感人故事,在村里成为一段佳话,郑素琴今年则入选了2014年度感动慈溪候选人。
6年前的一个雨天,孙孟娣在回娘家的路上不幸发生车祸,前期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仍需8万元手术费。儿子表示要卖房凑齐医药费,但郑素琴认为,孙子已经长大,不能没有房子,就把自己的承包地有偿转让给别人,凑齐手术费。她说:“我只有两个儿子,儿媳就是我的女儿。她既然嫁到了我们家,我一定要让她活下来。”就这样东拼西凑,家里前后花了六七十万元给孙孟娣治疗。
6年来,郑素琴就像在照顾一个小孩,看着儿媳慢慢变胖,学会走路。手术后,孙孟娣昏迷了整整3个月,吃东西全靠往管子里倒流食。一次喂食时不小心管子滑出了,看到媳妇仰着头很难受的样子,郑素琴非常难过,赶紧带她去医院,把管子重新插上。这样的情况,发生过4次。
孙孟娣卧病在床的前4年,大小便不能控制,经常尿在床上。婆婆每天起码要给她换4次尿不湿。几年来,儿媳的吃喝拉撒、睡觉、擦身等,都由她来打理,有时候每天洗床单洗到手上长满水泡。郑素琴还经常带着儿媳去医院做康复治疗,后来自己学会了按摩,每天早晚两次给儿媳按肩膀,揉手脚,6年里从没间断过。
在婆婆的精心照顾下,去年开始,儿媳可以下床走动了。如今孙孟娣的右手灵活自如,可以拄着拐杖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但左手还是很僵硬。为了让儿媳早日康复,郑素琴每天扶着儿媳去外面散步,鼓励她多出去走走。邻居看到孙孟娣,都感叹她变胖了,气色变好了。婆媳俩听了,总是会心一笑。(李佳珊)
让莲花的幽香世代相传
——上蔡村妇孺皆知的慈孝践行者袁薪莲
上蔡村的袁薪莲是个普通农家女,但她憨厚勤劳、为人慈孝的动人事迹却远近闻名、妇孺皆知,是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慈孝典型。
15年前,袁薪莲抱着美好的憧憬从宁海嫁到上蔡村黄家。让她没想到的是,丈夫家大伯从小患病,起居饮食不能自理,公公也得了不少疾病,全家重担都到了她和丈夫身上。虽然有过挣扎,但一想到自己既然已经走进了这个家,就要担当起责任,袁薪莲就将心比心,开始去照料公公和大伯。一段时间下来,真心实意的付出使他们万分感动,她感到欣慰。
公公去世后,袁薪莲每天的首项任务就是帮大伯把衣服穿好,然后慢慢帮他下床,再倒水,洗漱、吃饭。夏季,因天气炎热,她每天帮大伯洗身、擦背,还细心给他擦祛痱粉。一次不小心,大伯突然从椅子上倒了下来,磕破了头,她就迅速叫车陪他去医院,结果缝了5针。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袁薪莲对大伯的照料更是细心周到,左邻右舍赞不绝口。
一天,袁薪莲发现大伯的表情不对,又见他使劲用衣服遮裤子,走过去发现有些气味,就知道大伯来不及拿尿壶尿裤子了。她对大伯说:“我是你的亲弟媳,像你的亲妹妹一样,照料你是应该的。”大伯听了眼里噙满泪水连声说:“有得好哉,真的比亲人还亲!”
袁薪莲家收入微薄,但她自信、坚强,心里充满希望。她教育孩子:“要好好做人,努力读书,敬老行孝。”她言传身教,哪怕是给长辈盛饭、拿筷、递毛巾等小事。她还告诉儿子,妈妈照顾爷爷、大伯,操持全家都是外公和外婆教导的。“百善孝为先,孝必须做到敬,孝敬是孝为行,敬在心。”袁薪莲永远铭记这样的教训,并15年如一日努力践行率先垂范,再把这个家教传给两个儿子。儿子也非常争气,大儿子黄刘杰于2012年考上了南京工业大学,还入了党。小儿子黄杰在去年考上慈溪实验中学,并获得了奖学金。(阮龙岳)
书味飘香蝶自来
——教子有方的教师之家罗百其家庭
徳润泽万家,诗书滋味长。镇前村罗百其和徐仙娣夫妇勤奋好学,事业有成,教子有方。一家三口,与人为善,与书为伴,堪称书香之家,曾获1998年市第二届教子有方优秀家长、2002年市学习型家庭、2006—2007年度宁波市和谐文明家庭。
罗百其和徐仙娣夫妇都是教师。从教以来,夫妇俩始终以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获得了不少荣誉,桃李满天下。儿子罗旭巍成长在这样的书香之家,一直以来品行、学习优秀,还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征文、学科竞赛都有获奖,后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并保送硕士研究生,2013年8月求职于CGG——新加坡研究中心,前途无量。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庭的美好愿望。罗旭巍有如今这般出色的表现,全靠罗百其夫妇俩悉心的教育。从儿子有意识开始,徐仙娣就给他听“鞠萍姐姐讲故事”、儿歌、童谣;牙牙学语时,教他说完整的话,同时教他念儿歌、背唐诗、唱童谣、猜谜语等;从儿子懂事起,每天放学就带儿子观察田野里的作物,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一切变化;每天晚上睡觉前,给儿子讲故事。夫妇俩还给儿子订阅《婴儿画报》、《幼儿画报》、《看图说话》等,有空陪儿子玩搭积木、智力拼图等游戏。
在教育儿子上,夫妻俩总是摆事实讲道理,从身边的一些小事讲起,让孩子懂得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要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等道理;对于做错的事情,批评指正,让孩子懂得是非对错。此外,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环境,帮助其养成爱读书、爱问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儿子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父母不会过多干预孩子的学习,只是予以关注,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起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想办法改进。(金坤森)
诚信友善一家人四代同堂幸福多
——生活和谐令人艳羡的朱菊芬家庭
胜东村的张家是一户忠良人家,世代农耕,祖辈用勤劳的双手开创家业,发展生产。现全家九人,四代同堂,生活和睦,令人艳羡。这家太婆名叫朱菊芬,治家有方,誉满乡里。在她的把持下,整个大家庭诚信相处、上和下睦、其乐融融。
作为长辈,朱太婆没有任何架子,关心所有家庭人员。孙子、玄孙生病了,她会主动提出要照顾;孙子读书晚回来,她总要关切问询。她常问儿媳有什么要帮的,还说:“我母亲也这样,多做好事、善事,诚信待人,关爱家人是做人的本性。”
太婆如此,两个儿子也是忠信友善,和乐相处。老大张正治和老二张政孟一起办厂已三十年。10多年前两人搞滑板车被人“忽悠”7万多元,兄弟俩很气,但谁也不怪谁、不怨谁。老大认为社会上有些人不讲信用不守规矩不对,可他们不能乱来。老二也深感气愤,但只说:“以后当心,把精力放在生产上就是了。”他们总是抱着与人为善、吃亏就是便宜、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所以与不少单位合作几十年仍有业务来往。他们对工人也以忠信对待,不论男女、本地外地一律平等。
两位孝敬、和谐相处的好妯娌也值得人称道。长媳孙利芬嫁到张家后,待人接物、家庭杂务事事做出长媳的榜样。后二媳陈平儿嫁进来,从此妯娌俩共同打理家务,有条不紊。两人还一起出资办服装厂,多做少做从未有过一句话,拌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有人问真有此事吗?她们只是笑答:“我们妯娌姐妹相称,和谐相处,有什么可计较的。”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张家的两个孙子张炯和张迪,现在也已圆了当警察的梦。张炯抱着“为民”的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张迪有吃苦精神,做事责任性强,有原则性。两兄弟在单位是忠于职守的好民警,在家是好儿子、好孙子。因为有孝、有爱,如今幸福合乐笼罩着这一家子老老小小。(阮龙岳)
糟糠之妻永相守
——几十年始终如一爱护病妻的胡龙华
古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经典语,历代传诵,今有胜山镇的胡龙华与病妻几十年来共患难、长相久的故事,令人称赞。
胡龙华今年已72岁,敦厚善诚,教书育人,家教谨严,妻子龚氏,患病前是个勤奋能干的家庭主妇。夫妻育有两子一女,本是个其乐融融的幸福之家,然天有不测风云,龚氏40多岁患上高血压,50岁时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先是突发了脑梗塞,落下左边身体瘫痪的残疾,回家整整躺床一年,全靠丈夫胡龙华毫无怨言地照顾,日子才一天天挨过来的。子女们也很孝顺,经常送雪蛤、阿胶等补血营养品给她,一有空就跑来看她,大儿子每天必到,除精神上宽慰她,还自学中医找穴位为母亲按摩,坚持和母亲一起锻炼身体。
后来,龚氏又雪上加霜地患上了糖尿病,并发为尿毒症,医生确诊龚氏来日无多,已不适宜手术,只能采用“保守疗法”,但胡龙华和子女们不甘心眼睁睁看着亲人等死,就把龚氏送到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求诊,专家医生认为还有一线生机,主张腹部大手术和长期“腹膜透析”治疗,但需费用数万和家人常年密切配合。龚氏不愿拖累家庭,主张回家,但丈夫和子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医院方案,住院为龚氏做了腹部大手术。
从此,龚氏开始了更艰难的每日在家“腹膜透析”治疗,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丈夫。然而,亲人的细心护理并不能从本质上阻止疾病的发展。后来,当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告之家属准备后事时,是一家人的坚持,让医生感动,他们另辟蹊径大胆治疗,龚氏的病情竟奇迹般地出现了转机,住院一段时间后,脱离危险回家。当问道“是什么能使你二十年如一日照料病妻”时,胡龙华憨厚地笑了笑说:“一生陪伴妻子,这是做丈夫的本份。”(罗映学)
杏林世家福泽众人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好大夫王兆芳
在胜山卫生院,有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名医,叫王兆芳,如今虽已退休,但在百姓的迫切要求下,经有关部门同意,继续留院行医,为民造福。
从王医生的父亲算起,王家已祖孙三代从医,可谓“悬壶济世”,救人苦难无数。王医生的大哥是宁波第二医院著名骨科和肿瘤科专家,他自己则在胜山卫生院治病救人。几十年从医生涯中,王医生埋头一线门诊,经验愈加丰富,并随着大量医疗新设备的不断充实,诊断更加精确,成为胜山卫生院的顶梁柱和形象大使。
胜山人民对王兆芳医生治病救人的回忆实在太多。1977年,一灶村郁兆灿老师因患上重型肝病,经宁波医院抢救才捡回一条命,后多次到其它医院治疗,由于医生泛泛诊治,病情和心理都很不稳定。他找到了王医生,王医生深研病历,细心询问病史,给郁老师简要分析病理和治疗意见,使其心理得到极大慰籍。后来,又多次接触,王医生帮其逃过厄运劫难。郁老师说王兆芳是他最尊重和信赖的医生:“他是真正的救苦救难,要不是碰到他,我或许早已离开人世。”
“对症下药”,说的是医生确诊病情的重要。王医生治病严谨,对重大病患和疑难杂症,决不掉以轻心,本院无条件医治者,立即奉告转院治疗,决不延误病情。多年来,经王医生确诊并及时送上级医院抢救治愈的病患比比皆是。
如今,王医生的医德、医术在邻近几个乡镇早已不胫而走,慕名求诊者比肩接踵。对那些陌生的外来人,王医生-视同仁,语言不通者尽力助手势沟通,使外来人倍感尊严。现在,王医生的大儿子王乐和父同室门诊。虽没有耀眼的金色光环,但王兆芳对故乡的人们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百姓的普遍赞誉。有人编顺口溜云:“山上胜山庙,山后基督堂;若论救病难,还找王兆芳。”(罗映学符家治)
致富不忘乡情
——齐心办好企业回报社会的孙龙学两兄弟
孙龙学是大湾村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在创业的道路上,他与弟弟凝心聚力,谨记父母“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教育,攻坚克难,把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孙龙学十八岁时,就和弟弟一起跟着父亲经营一家水暖电器厂,三年后取得20万元的赢利,但他并不满足,苦苦探索开发新的项目,最终与弟弟一起商量,拿出全部积蓄,转投当时前景看好的飞轮产业开发中。于是,艰辛和考验接踵而来,为了做好一个模具,兄弟两24小时轮流值班,细心琢磨,常常一口饭还没咽下就来到车间。一天下来,兄弟的脸上、手上、身上沾满了墨黑的油污,活像舞台上的“包黑头”。
有志者事竟成,兄弟俩终于战胜重重困难,飞轮生产慢慢进入正轨并发展壮大,他们的产品,凭着低廉的价格、上乘的质量和诚信的经营方式赢得了客户的青睐。现在,产品已远销到美国、意大利、印度及俄罗斯等国家。如今的宁波三钻有限公司已颇具规模:有50000平方米的厂区,400多名员工,年产值1.8亿,年纳税700多万元,成为了全国民营汽配行业中的佼佼者。
兄弟俩关爱员工,为员工办理了各类保险,建立了大病救助体系等,也不忘回报社会,连续四年出资给大湾村和二灶村老年协会,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给70周岁老人发放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又为胜山镇天网工程出资10万元,为村级道路修缮出资,并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累计达100多万元。(马国昌方金富)
“孝善”接力成就美好之家
——母慈子孝普施善行的戎氏家庭
四灶村有户戎姓农家,祖辈崇文重教,务农力作,世世父慈子孝,代代恪守祖训:“诚信做人,与邻为善”。现在戎家的当家人是已50多岁的戎巨森和其弟戎巨川兄弟俩,说起他们一家,村民们都会交口称赞。
戎巨森的父亲叫戎忠义,为人忠厚质朴,善于谋而合乎理;母亲严氏,从嫁到四灶戎家起,就有好口碑。对家庭来说,她从一个贤媳转变为慈母,而对穷亲戚苦邻居们来说,她则是村坊中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善人。严氏今年80岁,初嫁戎家,她就淑慎有礼,孝公婆,善伯姑,宽宏雅量,从不计较小家得失。婆婆去世早,公公多病缠身卧床,严氏基本上独身伺候公公,细心照料六、七年而毫无怨言。严氏西邻有个90多岁的老太太,因重度糖尿病以致身体溃烂,子孙近身照料乏术,严氏自告奋勇,不避污秽,经常为老太太洁身换衣;四灶村有个胡姓困难户,老母照顾50多岁的智障软腿女儿,严氏就时常送钱送物,为其病女洗身换衣,协助照顾……
戎巨森兄弟就是在前辈这种淳朴至爱的氛围中长大,长辈勤奋诚信的品德和孝德善行,使他们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忠厚为人、乐善施为的纯正秉性。两兄弟不仅十分孝顺,在改善家庭经济之初,戎巨森还参与社会善举,努力接济贫困乡邻,弟弟戎巨川则创办“博洋家纺”,成功树立中国家纺第一品牌,虽已誉满海內外,但其骨子里善、诚的戎氏家风铭记不忘,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企业目前1.6万员工,很多是收并来的濒临破产企业的员工,使大量家庭免遭下岗,受到宁波市政府大力表彰。
如今,戎家的孝行接力棒已往更下一代传递。戎巨森的儿子和戎巨川的儿子都已成家在甬创业,他们的住房中都备有父母、奶奶单设的房间,每次回胜山老家,也必先看望奶奶,送上奶奶爱吃的食品。连戎巨森今年才7岁的孙子回老家,也知道在超市中先挑选曾祖母和爷爷、奶奶喜爱吃的食物。(罗映学)
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给妻子第二次生命的好丈夫严纪灿
“我家住二灶村,姐妹多,爸妈负担重,把我许给了同村的严纪灿。严纪灿家境虽不富裕,却是忠厚老实出身,人品好,邻里关系好,为人正直,平日里勤劳又肯吃苦。我能有这样的丈夫,也称得上有福气。”黄菊芬这样说。
是的,黄菊芬的话一点不假。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平平淡淡来形容最真切,日子像流水一般,无色无味。但当生活中出其不意有波澜出现时,却足够让人体会到这平淡生活中的各种情谊,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情谊,是超过所有的、让人感动的宝贵东西。
黄菊芬的日子过得平淡、充实,直到孩子快立业时,一个浪涛打在了头上——患了病。她先后做了两次手术,但病根没有彻底铲除,病情不断加深、加重,而此时,家里的积蓄已用得差不多了,怎么办?丈夫看着妻子消瘦的身躯和痛苦的神情,毫不犹豫地说:“别着急,钱我去想办法,我们去上海医院治疗。”
丈夫从亲戚朋友处筹来了钱,一同去上海大医院,得知患的是中后期宫颈癌,必须立即动手术,但需要20-30万元的手术费,这让黄菊芬傻了眼,她决定放弃治疗,并叮嘱女儿向医生讨教一个无痛苦离开人世的良方,又恳求丈夫说:“请求你放弃我,省得东借钱,西借钱的为我受苦受累,要是你以后寂寞的话可以再娶一个老婆。”丈夫听后流下了眼泪,但接着又诚恳地鼓励,深情地说:“你要顽强地活下来,你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要是你走了,我还有什么意思活在世上,只要你活着,哪怕坐在家里也好,我会照料你一辈子。”
第二天一早,严纪灿就回家筹钱去了,想尽办法贷来了20万元手术费。通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黄菊芬的身体恢复得比较快,她说:“是丈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唐明宝龚云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