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团市委、市文明办联合开展的第二届奉化市“十佳小孝星”评选活动揭晓,水芬叶、汪传、沈洁洁、李鑫、陈夏蝶、单幼娜、徐冬梅、袁颜桢、董佳敏、鲍荣美和葛佳媛等榜上有名。
引 子
孝亲尊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为人之本,立德之根。“十佳小孝星”的评选,旨在树立“孝亲尊长”好少年优秀典型,引导广大青少年弘扬孝道,践行孝德,在家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校做一个尊师爱幼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尊老助老的好公民,营造人人做慈善事,个个当慈孝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单幼娜:孝顺的孩子早当家

今年12岁的单幼娜,是班溪小学601班学生。她性格开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成绩优异,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老师心中的好学生。
娜娜的家在溪口镇亭下湖附近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倪家山,父亲身患疾病,一直躺在床上,需要别人的照顾。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在离家10多公里的一家服装厂上班,仅靠每月1000多元的微薄工资养家以及支付丈夫的医药费。
因为离家实在太远,母亲中午不能回家煮饭。也因为这样,从很小的时候起,娜娜就开始学煮饭、做家务,照顾父亲的重任自然也落在了她小小的肩膀上。每天中午做好饭,她总是让躺在床上的父亲先吃上热饭。怕父亲烫着,只盛半碗饭,再把母亲事先煮好的小菜铺在饭上面,把父亲安排停当之后,才跑回小桌前吃已冷掉的饭菜。傍晚,母亲快回来之前,她煮好饭,坐在门口等着母亲回家做菜,然后一起吃饭。
到了上学年龄,虽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父母十分重视她的学习。从此以后,娜娜又添了一种新身份,那就是在校的一名学生。相较于别人,娜娜的学习更加艰辛。由于离家远,又不能住校,每天只好由母亲接送,冬天吹着寒冷的西北风上下学。为了不迟到,她不能赖在温暖的被窝里,必须早早起床去学校。在课堂上,她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抓住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娜娜在学习、文娱方面表现都很优异,当过溪口流动风景线的小演员,还曾参演校园剧《植树风波》中的妈妈,该剧获得了宁波市中小学校园剧比赛一等奖。
记得有一次放学,母亲骑自行车来接她,天下着瓢泼大雨,道路变得十分泥泞。母亲的自行车滑倒了,因淋雨和摔伤,当晚引发了高烧。乖巧的娜娜根据从电视上学来的知识,把姜切成一片片,放到开水里煮沸,再把浓浓的姜茶端给躺在床上的母亲喝。母亲热泪盈眶,为女儿的孝行感动着。娜娜心里明白母亲太累了,她要帮母亲分担肩上的重任。
时间一天天过去,娜娜已经长成六年级的姑娘了,她越来越能体会父母的艰辛,更加懂得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份对父母亲浓浓的孝心也深深扎在她的心中。
因特殊的家庭条件,娜娜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她心里也时刻感恩着这些好心人。当学校成立笋芽儿义工团,通过小义工向社会回报爱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参加,和小义工一起维护食堂就餐秩序,帮助低年级学生分饭、整理餐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送上歌舞和祝福;走上街头,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传播平安的音符;清扫母亲河,保护家乡的环境。虽然这些事情很微小,但她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社会。
徐冬梅:一朵怒放在腊月的梅

一张清秀的脸庞上镌刻着善良和孝顺,一双明亮的眸子里透露着坚强和自信,她就是裘村镇中心小学601班学生徐冬梅。
徐冬梅的童年很不幸,出生才几个月,父亲就在工作中因操作不当发生事故,医生竭力医治,还是落下残疾,丧失了劳动力。在她4岁那年,母亲因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这对徐冬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学后,父亲的残疾、母爱的缺失反而使她迅速地成长起来,小小年纪,不但勤劳能干,而且孝顺听话。在家,她是自强不息的小主人;在校,她是品学兼优的好干部。
在这个单亲家庭里,徐冬梅稚嫩的肩头挑起了家务的重担。扫地、洗衣、做饭、烧菜对她来说都是小事一桩。她特别懂事,假期里,人家的孩子除了学习,其余时间不是玩耍就是看电视。可徐冬梅不同,她要跟随父亲去田里干活;她要跟随父亲去赶集……上学期临近期末,班主任去家访,刚到家门口,就听到她用稚嫩的声音在唤鸡。推开门,见她系着围裙,端着一簸箕谷子,一边唤着鸡群,一边熟练地撒谷。见到老师,她连忙放下手上的活儿,把老师迎进屋,倒茶、拿水果,待人接物俨然是一个小大人。
生活上,她常以乐观的言行,宽慰家人。由于父亲身上遭受不幸和婚姻变故,常常做出自暴自弃的举动,在一旁的徐冬梅每次见状,总以乐观的言语,宽慰的微笑,让沮丧的父亲振作起来,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家庭的幸福。
寒假里,父亲又不幸遇上了交通事故,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医生诊断有可能造成后遗症。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来说,这又是一次毁灭性的灾难。照顾父亲的重担又压在了冬梅身上,买饭擦药,洗脚聊天,搀扶锻炼,她用自己的坚强给了父亲莫大的安慰。
她何其不幸,又何其幸运。徐冬梅的孝行引起了各方热心人士的关注。她也时常把这份爱的感恩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同龄人。汶川大地震后,她毫不犹豫地决定每天节省一元早饭钱用来帮助身陷灾区的同学;她看到新转来的外地同学,因家境贫寒,心情失落的时候,她就热心地把学习用品分给他,并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让他尽快融入班级……
人如其名,徐冬梅,就像一朵怒放在寒冬腊月的梅,用坚强、勤奋、孝顺与热情奏响生命的乐章!她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却在点点滴滴的言行中,折射出一颗孝顺父母、感恩社会的心!
沈洁洁:学会独立学会承担

沈洁洁,莼湖尔仪小学503班学生,父亲是个泥水匠,那个暑假,父亲从三楼掉下来,从此只能躺在床上,靠昂贵的药物维持生命,辛苦积攒的20万元不到一个月就全部花完了。一夜之间,幸福的家庭走向贫困。
父亲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做康复训练,母亲陪他一去就是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沈洁洁得独自做饭、洗衣、打扫房间……之前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一次次的午夜梦回中叫着“妈妈”,眼角挂着泪花一个人睡觉。从此以后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撒娇了,她得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关心家人。每天放学后,她就给在医院的父母打电话,每次都说自己在学校很乖,受到老师的表扬;一个人在家不害怕,请父母放心。每次最后一句话总是说:“爸,洁洁相信你会站起来的,加油。”
自从父亲受伤后,母亲承担起所有的家务,本就瘦弱的母亲愈加憔悴。沈洁洁开始分担母亲的一些劳动:帮母亲一起给父亲擦身子、按摩下肢、扫地、洗碗……看着自己的女儿那么懂事,母女俩偷偷地抱着痛哭。她总是安慰母亲:“洁洁会努力把书读好,长大后当一名医生,治好爸爸的腿。”
沈洁洁的班主任知道了她家的事后,在班级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一些家长和同学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沈洁洁对着他们深深地鞠了躬,谢谢他们的帮助。每个节日,班主任都会收到她发来的祝福短信:“老师,节日快乐。我家没有钱,不能用礼物来表示我的祝福,请接受我一角钱的短信祝福。”学校知道了此事,联系了一家企业与她结对,每学期她都写信感谢这个帮助她的好人。在一次周记中她说:“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等我长大后,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父亲出事后那段时间,沈洁洁沉默寡言,上课经常走神,作业质量也很差。之后班主任通过找她谈心,给她留言等方式激励她。她慢慢地走出了阴影,在逆境中更加顽强。同学有困难她能帮的及时帮助,校广播站多次播报她的事迹;班主任不在,她就是小小班主任,处理好同学间的矛盾,组织好同学的课间活动,布置好家庭作业。她是校广播站的副站长,是国旗下讲话的主持人,是学生会的领头人,是班级的班长。她一个人身兼数职,每个职位都做得非常出色,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沈洁洁用自己的孝心感动着父母,用自己的责任心感动着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同化着同学,用自己的感恩心回报着社会。
水芬叶:孝心会让自己走得更远

尚田中学301班的水芬叶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虽然家境贫困,但她对生活不抱怨、不气馁,而是积极主动、自立自强。在家孝敬父亲,一有空闲便协助父亲做家务及农活;在校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学习成绩在年段一直数一数二。更为难得的是,她还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好朋友。
古人云:“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孝”字看似简单,但其中之意却非同凡响,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孝子的故事,如王祥卧冰、王褒守墓、田真哭树等等。
但与水芬叶而言,孝,却是周末时的一杯温茶,早上的一餐简单的早饭和晒在阳台外的父亲的工作服。不知是什么时候起,在周末时,水芬叶看到父亲疲惫的身影,听到父亲咳嗽声,心中便会突然想起父亲独自抚养她的不易。但她总不擅言语,总是想着希望可以有多一点儿的时间,帮助父亲多做些家务事,以此来分担父亲的烦恼。
一次周末的时候,父亲下班很晚才回到家,浑身上下疲惫不堪,但是当父亲走进厨房,看到水芬叶为他准备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和茶时,欣慰地笑了。这对水芬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赞赏与肯定。
除此以外,水芬叶安排好学习时间,照顾好自己,不让父亲担心。在学习中,水芬叶有一股“钻劲”,不向任何难题低头,主动完成预习和复习,并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这过程中,水芬叶觉得最离不开的便是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所以她总是恰当地处理好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同学们总愿意和她分享困难和欢乐,在这种互帮互爱的过程中,水芬叶学着用自己的爱心包容和理解他人。在校内校外遇见老师,水芬叶总会亲切地向老师送上问候,大声招呼,甜甜地说声“老师好”,并积极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尽好自己的职责,为老师分忧……
简单的一份孝心,友善的小小爱心,负责的一份责任心,一直伴随着水芬叶走过了以往艰难的日子。她相信,她能一直坚持那份孝心和爱心,用自己的行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更会一直怀着这份心,让自己走得更好更远。
董佳敏:渴望长大的小当家

董佳敏是岳林中心小学603班学生。她出生没多久,父母就离婚了,而后父亲欠下一大笔债,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她从小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由于爷爷奶奶年近七十,身体不好,只能靠当门卫赚取微薄的工资,除去生活费,还得偿还她父亲的债务,因此家境十分清贫。
董佳敏很懂事,尽量不惹爷爷奶奶生气,也不乱花钱。由于年纪小,没办法帮爷爷奶奶什么大忙,她能做的只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洗衣服、打扫卫生等,有时候帮爷爷奶奶捶捶背。
爷爷奶奶没上过学,在学习上无法帮助她。“自古英才出寒门”,从小懂事的她知道家里的艰辛,格外珍惜学习机会,从不让爷爷奶奶操心,成绩在班里出类拔萃。作为学习委员,当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她总是认真地帮助,是同学公认的大好人。她喜欢看书,在课间总能看见她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因此她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朗读,多篇作文获奖。
董佳敏常听爷爷抱怨身体越来越差了,常听奶奶说这儿不舒服,那儿疼了,她也一阵阵难受,心里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长大。记得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爷爷不慎骨折了,痛苦地躺在床上。董佳敏放学一回家就开始烧饭、做菜。由于人矮小,连煤气灶都碰不到。但她在爷爷的指导下学会了做一家人的饭菜。尽管她的手被刀割伤了、被烫出了水泡,但她还是很开心。空闲时,她就给爷爷讲故事、逗爷爷开心,减少爷爷的痛苦。晚上当打工的奶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她又为奶奶捶背、讲学校里的开心事。星期天,她代替爷爷当门卫,为办公室送报纸、为进出的车辆开门。奶奶出去工作时,她将家里的脏衣服全部洗干净。洗完一家三口的衣服,她累得满头大汗,看着被冻得通红的双手,她还是很高兴,毕竟奶奶不用洗衣服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佳敏越来越能干了,能帮爷爷奶奶做许多家务活——洗衣做饭、洗床单、扫地拖地……看着老人欣慰的笑容,她觉得自己累点也没关系。爷爷奶奶逢人便夸孙女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今年,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在厂里工作吃不消了,因此回到了董李老家,做些轻易的零活。董佳敏住到了姑姑家里,虽然和爷爷奶奶分开了,但她每天都要打电话问候爷爷奶奶,让他们注意身体。假日里回到爷爷奶奶的身边,她总是抢着做家务,将家里打扫干净,将爷爷奶奶的脏衣服洗干净,去菜园浇水……
姑姑要上班,每天晚上5点左右回家。放学后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姑姑烧饭、做菜,照顾读二年级的表妹。当姑姑回到家时,她已经烧好饭,也帮妹妹辅导好作业了。姑姑生日时,她总不忘给姑姑送上一张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让姑姑也很感动。
让孝文化在奉城大地传播
本委常务副主任陈菊月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孝”的含义渐渐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小时候,父母烧了个好菜,总是端到爷爷奶奶的面前,由长辈先开筷。现在则是父母端到孩子的面前,辈分最小的先动口。孩子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孩子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而从这次“十佳小孝星”的参评情况来看,困难家庭的孩子居多,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孝为先的优良品格。
孩子在家庭中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长大以后如何面对社会?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成家立业,将会出现更多的“6+1家庭”,所以提倡孝道十分必要。
陈菊月说,现在的孩子太忙。经济条件好了,父母在孩子智力方面的投资舍得花钱,却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比如在双休日,有相当比例的父母不是安排时间带孩子去看望长辈,或去做一次公益活动,或去看一场有意义的电影,而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她说,哪怕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吃一顿饭,哪怕是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个电话,也是一种孝心。
陈菊月表示,市关工委等四家单位联合开展“十佳小孝星”评选活动,旨在进行孝文化的宣传倡导。但是宣传倡导孝文化,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营造一种氛围,弘扬一种正气,传递一种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