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2016-03-22 阅读:次 来源:市关工委 |
传承家风家训 坚守向上向善
——家训 家规·家教 家风
这个话题,自从中央电视台“家风是什么”的采访开始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家训是上辈人对儿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和告诫,给下一代树立起做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家规是制度、规矩,又叫家法,它保证做人做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大家都照着家训、家规去做、去实践,好的家风自然就形成了。家风就是全体家庭成员共同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范。形成好家风的基础在于家教,做父母的要对孩子,从小不断教育去实践家训、遵守家规。就是把教训、教规融入日常生活,随时随地,一点一滴进行教育和引导。概括说:家训是理念,家规是制度,家教是基础,家风是成果。
家训和家规,代代相传,内容不断丰富。有的写进书里,有的写进家谱、族谱里,有的写在祖宗祠堂或者牌坊里,也有的口口相传。我举例说明一下:写进书里的有《朱子家训》《钱氏家训》《颜氏家训》《曾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等。《朱子家训》从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开始,传到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朱熹的后代子孙朱用纯整理成书。《钱氏家训》从唐朝灭亡以后,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吴越国国王钱镠开始,代代相传,不断充实形成了一部完整的《钱氏家训》。《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的颜之推所著。颜之推是文学家,在梁朝、北齐、北周等小国当过官,隋朝统一中国以后,做过隋文帝儿子的老师。《曾氏家训》是清朝曾国藩家族的家训。曾国藩本人,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其政治立场应当批判,但他教育子孙后代,立下的家训,却有很多真知灼言。
写进族谱、家谱的家训、家规也不少。江西省兴国县有部谢氏家谱。一千多年前,东晋宰相谢安,在他们的家谱中写下“忠义兴国”的家训。从此,谢氏家族忠义家风代代相传。在中国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谢氏子孙投身革命,出了许多烈士和多位将军。其中有个谢良,在反围剿作战中,腿受重伤,没有及时医治而被锯腿。抗日战争中与日寇作战,南征北战立下许多战功。195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人称“独脚将军”。1997年他的侄儿谢名苞,晋升为少将,参加研制航天飞船,十多年不回家。2003年我国航天飞船上天,谢名苞以新闻发言人身份出来讲话,他的87岁老母亲看到电视竟然不敢相信这是他的儿子。因为谢名苞为国尽忠,十多年不回家看望母亲,觉得有点陌生了。真是自古忠孝难两全!其实以忠代孝这是最大的孝顺。除谢氏之外,兴国县还有肖华、陈其涵等将军,所以兴国县又被称为将军县,那里为革命献身的烈士多达5万多人。
我们周巷镇蔡氏族谱,有十条家训家规,标题是姚江蔡氏宗谱·族箴十则,全部文言文,我翻成白话文说过大概:
一曰孝亲:父母养育子女,恩情可比天地,子女不孝敬父母,就是忘记自己是怎么来的。百种行为,孝应放在头里。
二曰敬长:家有叔伯兄弟,吃东西要相让,讲话要诚恳,这样就会和和顺顺。
三曰尊祖:万物来自天地,人来自祖先,祖宗不要分你的、我的,本来血脉就是相通的。
四曰睦族:我们家族聚居周巷都很和睦,与当初一样,来往应酬,诚实不虚伪。
五曰贵勤:日用所需,首先是衣食。经纪成家,全靠勤劳。男的不种田要受饥饿,女的不织布要挨冻。只有勤劳,好品德就会产生,不干正事,游手好闲,就会产生淫乱的念头。勤为美德。
六曰崇俭:人要生活,不可没有财富,有了财富,不可忘了节俭。衣不求漂亮,食不过贪。
七曰劝善:国有贤能之士,国家要尊养他,家族中有品德高尚的人,大家都要敬仰他。我们要效仿好人好事,要奖励贞洁女子。
八曰惩恶:作为一户人家,一定要和善。作为一个人,要安分守法。吉凶、善恶、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上天看得很明白。对家规、族规和国家刑法,要抱畏惧之心,时时警惕,并向好的看齐。
九曰务本:天降下民,都会给你一定的才能,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务本干实事。知识分子读书写文章,搞研究,农民耕种,商人流通物资,务工的对照技术规范,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只要不荒废自己的本行,事业一定成功,家庭一定富裕。
十曰息讼:圣贤提醒我们要避免打官司。家族有事,不要逞凶,忍让点。外姓纠纷,慢慢分析道理,平心论理,做到心服口服。这样亲和安康,家族有好风气。
《浙江日报》登载:浙江省浦江县,有个郑氏家族,他们有条家规,“子孙出仕,有以脏墨者,生者削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据说这条家规经历了三百六十多年,郑氏家族先后出了一百七十三位官吏,没有一个贪赃枉法,没有一个不勤政廉洁。
还有写在祠堂牌坊里的家训,也随处可见。浙江江郎山旅游景区,有个清漾毛家祠堂,据说清漾毛氏与湖南毛泽东家族的毛氏有渊源关系。祠堂的中堂有一付对联,就是家训、族训(又叫祖训),上联:醉发狂言醒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长时悔。下联:和顺为齐家之本,循理为保家之本,读书为起家之本,勤俭为治家之本。陕西省关中平原武功镇有个苏氏宗祠,里面供着一座苏武塑像。上面有条家训“忠孝仁俭,以忠为先,忠贞报国。”这条家训,教育后代要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对人仁义,生活勤俭,这几条当中,应该以忠心报国放在首位。这条家训据说起自苏武。苏武是二千年前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节(外交官),那年40岁。到了西域,被匈奴扣压,要他投降称臣,可是苏武忠贞不屈,结果被流放到今俄国贝加尔湖沿边放羊十九年,吃尽苦头,历经磨难,可他始终不忘祖国。19年后,匈奴改朝换代,与汉朝改善关系,苏武这才回到祖国。他死后,葬于武功镇。苏氏后人为了纪念他,建坟墓建祠堂,祠堂上立下家训:“忠孝仁俭,以忠为先,忠贞报国。”自此之后,苏氏家族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到苏武墓前或祠堂祭拜,并讲述他的爱国故事,以此来教育后代,传承忠义家风。改革开放以后,苏氏家族走出国门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始终牢记祖训,不忘报效祖国。有个西北工大毕业生叫苏毅,留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德国企业高薪聘请,可他还是选择回国,不忘祖训。
不成文的家训家规也不少,有尊老爱幼的规矩,如过年了,长辈给儿孙压岁钱,原意是把年岁压住,不让跑掉,祈求健康成长,是关爱下一代的意思。正月初一,小辈要给长辈拜年,敬老的意思。一家人合坐用膳,晚辈不可先动筷子,要先逊长辈,勤快点的还要倒酒盛饭。出嫁的女儿“双回门”,让父母放心,不忘养育之恩的意思。人死了要做“七”,过去还有儿孙守坟三年的规矩。我们周巷清朝进士桑调元,父亲死后守坟三年,人称孝子。讲远一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有世代相传的家规。儿孙做错了事,比如打架、偷盗、行为出轨、贪吃懒做等等,不管你年纪多大,不管你儿孙满堂,都要到自己的父母跟前,带着好酒美肴,在众人面前,跪着“讨饶”(检讨),检讨错误以后,父母表态,给予原谅,并提出希望,这就是当地的家规。代代相传,就演变成风俗。它对弘扬正气,形成良好家风起了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讨论家训、家规这个话题,目的在于关心家庭和家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这是大家都向往的。那么怎样使每个家庭、每个家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呢?回答是:必须重视家训、家规和家教,形成良好家风,用家风育人。中国古代有个说法: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和诗书传家不足十代;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因为人们从富家子弟、权贵子弟,往往放松道德教育和法纪约束,肆意妄为而败坏门风的社会现象中得出的结论,其实这种说法它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是传承。上辈富有、权贵,是上辈人拼搏得来的。儿孙们传承什么?不是钱、不是房产、不是权势,而应该是品行和本事。只有这样,才可以保住那份兴旺,甚至进一步发展。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创业者大多数从青少年时代就历经磨难,锤炼了意力和能力,而他们的子孙是在已经富裕、权贵的家庭中成长,如果没有严格的家训、家规和家教,就不能保持那份传统,甚至走向堕落,所以有“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的说法。由此可见,形成良好的家风,重视家训、家规和家教,对于培养下一代人才是何等重要。
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几个道德传家的例子。
国王的后代,也能人才辈出,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吴越国国王钱镠,唐朝未年,爆发了黄巢起义,以后是军阀混战,地方割据。21岁那年,钱镠弃商从军,由于战功赫赫,唐朝皇帝升他做东南沿海一带的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司令),统辖江苏、浙江、福建的军权。唐朝灭亡以后,钱镠就在此江南之地建立了吴越国。他深知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从不动用武力去侵犯周边国家,而是实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只是强军保卫疆土,在国内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让人民安居乐业。钱镠死后,他的儿孙继位,牢记他的遗训“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励精图治,使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民富裕,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钱镠一族,世代相传,人才辈出,打破了“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的说法。宋朝有文学家钱易,明朝有文学家钱澄之、状元钱福、进士钱琦、钱微、钱肃乐、钱益谦、钱德洪,都是朝廷命官。清朝有进士钱沣、钱陈群、钱大昕等都是朝廷高官。最近一百多年,钱氏族人更是人才辈出,有人总结说,钱家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叫钱永健;二个外交家,钱其琛外交部长;三个科学家,钱学森导弹之父、钱伟长力学之父、钱三强原子弹之父;四个国学大师,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基博;五个政协副主席,十八个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为什么钱家能人才辈出,关键是钱氏家族十分重视家训、家规和家教,教育下一代传承上辈人的优良传统。这里,我给大家择要介绍《钱氏家训》的内容。北宋时候,有个《百家姓》,开头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放在第一位,因为北宋皇帝姓赵(赵匡胤),钱姓放在第二位,可见钱姓尊贵,影响大。
《钱氏家训》说:“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存心不可不忠厚。”意思是做人心术要正,心术不正(土话歪心歪肝)就会得罪于天地,遭到天地神灵的惩罚。教育子孙后代,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要正直、诚恳、谦虚、宽容,切不可欺骗、骄横、算计别人。心术正的人,能立足社会,受到别人尊重和支持,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这样的人叫“君子”;心术不正的人常被人们称之谓“小人”,为社会所唾弃。
存心不可不忠厚,意思是做人要忠诚厚道。“忠”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就是爱国主义。“厚”就是宽容厚道,宽容厚道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古今中外很多事实反复证明,凡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杰出成就,为后世传所称颂者,都是那些襟怀坦白、豁达大度的人,而绝非那些心胸狭隘、小肚鸡肠之人。忠厚传家,定能兴旺长久。
科学家钱伟长的“忠”令人感动:他热爱祖国,一生都在追求进步,1935年为了反抗日本的侵略,华北的学生们掀起了“12·9”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年轻的钱伟长带领清华大学学生,带着自行车队,南下宣传抗日救亡、抗日救国的思想。1939年钱伟长获得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到英国去读书。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他们的留学之路造成了障碍,轮船停开,没办法。好不容易等到1940年1月,得到通知,叫留学生们到上海乘坐“俄国皇后”号轮船,转加拿大到英国,当钱伟长和同学们把行李搬上轮船后,发现“出国护照”上的签字竟然是日本领事馆,这让大家无比愤怒,他们异口同声说“日本正在侵略我们,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为什么要经过他们同意,为什么要他们签证。我们是中国人,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宁可不留学,也不要日本人签发的护照。”当场扔掉护照,放弃出国的机会。一年之后,经过校方努力他们得到了新的护照,才去出国留学。后来他又转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他身在异乡,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自己的祖国。1946年,他带着为祖国办一所一流大学,让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的梦想,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教书。1947年,美国派人来邀请,提出优厚的条件,请他全家赴美工作。不过在表格最后一栏,有这样一句话:“一旦中美交战,必须完全忠于美方。”面对这样的条件,钱伟长毫不犹豫,予以回绝。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钱伟长积极参加和领导清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学术上进入了第二个丰收期。1957年反右派斗争,阻挡了他科学报国的步伐。因为反对照搬照抄苏联的教育模式而被打成“右派”,一下子被剥夺了29个社会职务,从一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这一切对一个热心的科学家来说,是何等重大的打击!可是钱伟长虽然遭遇不公正待遇,但始终不改科学献身、报效祖国的初衷。他默默忍受、等待科学的春天。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钱伟长平了反,重新获得科学工作者的权利,恢复各种社会职务。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号召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科技现代化,钱伟长倍受鼓舞,他说:“春风拂人,奋起之情油然而生。我虽年近七十,还能为四化服务效力,感到无限幸福。”
钱玄同的宽厚令人敬佩。钱玄同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国学大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到钱玄同的名字,都会说“如雷贯耳。”有一次他在北大讲语言课,谈及广东语系时,出了点差错,被一个广东籍的学生听出来了,他很认真,想给先生提意见,但又碍于先生的威望不敢说,考虑再三,写了封信反映了自己的意见,信寄出后终日忐忑不安,生怕从此得罪于先生。没想到第二次上课的时候,钱玄同当众宣读来信,公开承认错误,还表扬这位学生,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种宽厚的长辈风范,让人肃然起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有一位文化巨人鲁迅,脾气很大,嫉恶如仇,与他交往,稍有争执,弄不好就要遭鲁迅杂文的挖苦讽刺,甚至臭骂一顿,所以不少人不敢与鲁迅交朋友。只有钱玄同,他以宽厚之心,豁达大度的态度,与鲁迅交往,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用宽厚的态度,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团结凝聚人心,甚至可以化解矛盾、冰释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
《钱氏家训》说:能安分则鬼神无权。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安分守己,就是有人想排挤你、陷害你,也会得到上天保护。安分守己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遵纪守法。一个人遵纪守法,安于本份,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清清白白做人。不贪财、不同流合污、不趋炎附势、不拉帮结派,正直做人、勤勉做事,一定会得到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得到社会的公认。
清朝年间有个钱陈群,他是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到雍正皇帝时,担任顺天府督学、翰林院学士、主考官,连电视剧中刘墉(刘罗锅)、纪晓岚都是他亲手批准录用的进士。到了乾隆皇帝时期,担任刑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管公安、司法的部长)。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钱陈群历经三朝皇帝而不倒,一路走红,深受皇帝宠爱。原因是什么?就是他严于律己、安分守己、遵守规矩、不骄横,工作勤勉、处事公正、两袖清风。公元1752年(乾隆十七年),因年老告老还乡,回到嘉兴,一家人住在租房内,生活十分清贫。不久正好乾隆皇帝游江南,派人去看望钱陈群。乾隆听到钱陈群的生活状况,十分感动,立刻下旨,提高他的待遇,按照正一品官员薪水发给退休金。从此,钱陈群的生活有了改善。
《钱氏家训》说:“读经传则根柢深”、“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意思是说:读书可以使家庭根基深厚,就算子孙愚钝,也要让他读书。读着读着,会变得聪明起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知识的源泉,要让人聪明起来,必须读书。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提高能力;读书能明辨是非,品行端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再讲钱钟书,他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他的父亲钱基博,是清朝著名学者。他周岁的时候,家里人叫他“抓阄”(相当于抓纸团)。桌上摆满书本、水果、糕点让他抓一样东西,结果周岁的他,一下子抓起一本书,家里人很高兴,特意给他取名叫钟书(钟爱读书)。1925年他从无锡辅仁中学毕业,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在学校里,读书很用功、很刻苦,被誉“清华三才子”之首。这三才子是国学大师钱钟书、历史学家吴晗、考古学家夏鼎。又被称为“清华三杰”,这三杰是钱钟书(龙)、戏剧家曹禺(虎)、还有一个颜毓蘅(狗)。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贯中西,著作很多,大家熟悉的一部小说《围城》就是他写的,出版以后,轰动中外文坛,连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也上门签约,译拍成美国电影。
重视读书的还有一个例子。犹太民族,他们是当今世界上最智慧、最富有的民族。有人说他们把世界的智慧装在脑袋里(读书),把世界的财富装在口袋里(经商办实业)。他们有两个传统,也可以说家规。一、人死后,要在他的墓地里摆放书籍,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夜深人静的时候,死者会出来读书的;二、孩子出生以后,母亲在《圣经》书本上放一点蜜糖,让孩子去舔,为什么?要使孩子从小就认为书本是甜的,读书对人生有好处。
毛泽东也很重视读书,一部《二十四史》有4000万字,他反复看,一部《资治通鉴》有300多万字,他看了十七遍。他有一句名言“如果要看清前途,一定要读懂历史。”
《钱氏家训》说:“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叔伯孝敬欢愉,妯娌兄弟和睦友爱。富家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意思是说:想要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必须建立良好的家规。里里外外,六闾都要打扫得干净整齐。(六闾指房子,旧时大家庭有前厅后厅、东厢、西厢(侧屋)、后室厨房)。长幼尊卑的次序一定要严格遵守,尊老爱小,礼貌待人,做到“老象老,小象小”,不可乱了规矩。要尊敬长辈,兄弟姐妹、妯娌姑嫂要和睦友爱。自家富裕了,要帮助房族里的穷人,遇到荒年,要救济亲戚朋友。在这样的家训影响下,钱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家风。举个例子,科学家钱学森的父亲叫钱均夫,他兄弟姐妹很多,因此钱学森的堂兄弟姐妹特别多,他们之间一直相处非常融洽。走得最近的,要数堂弟钱学榘,他比钱学森小三岁,钱学榘的父亲叫钱泽夫,正当钱学榘姐弟俩个要上学读书的时候,家庭遭遇不幸,家道中落,连供子女读书也力不从心。这时候,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把钱学榘姐弟俩人,看作自己的子女供养他们,和钱学森一起上学,相处非常好,学习也都很好。1930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钱学榘考进浙江大学,大家都为之高兴。可是钱学森的父亲却对钱学榘说:“你考取的是浙江大学,可你森哥考入的可是交通大学!”用此言来激励钱学榘加倍努力上进。钱学榘不辜负叔叔的期望,当即到上海交大报名,结果也考入了交大,和钱学森成为校友。1934年钱学森交大毕业,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航空系。第二年钱学榘交大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当助教赚工资了。这时候叔叔又说了:“你在清华大学教书当然不错,可你森哥到美国留学去了。”再一次激励钱学榘努力上进。第二年,钱学榘遵照叔叔的嘱咐,如愿以偿地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同样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航空系,再次与钱学森成为校友。两堂兄弟脚前脚后,相互激励,相互关照,共同进步的故事,在人们中间传为美谈。后来钱学榘获得航空工程博士学位,在美国从事航空研究。钱学森1949年回到祖国,成为我国航天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氏家训》说:勤俭为本,自必丰享。意思是说,持家要以勤俭作为根本,这样做家业一定兴旺,丰衣足食。勤指勤劳,肯吃苦,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一定会出成果;俭指节约,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富日子当穷日子过。这样管理一个家庭,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记得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两句诗警示世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真是至理名言。我国古代有个民间故事说得很好:古时候,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农民叫吴成,他一生勤俭持家,家道日渐富裕起来。他临终时,把一生成功的秘诀归纳为两个字“勤俭”,并且把勤俭两个字制成横匾挂在大厅里,要儿子们牢记在心头。他死后,两个儿子分家,把横匾从中间锯开,各分一半。大儿子得“勤”字,二儿子得“俭”字。几年后,大儿子非常勤劳,年年五谷丰登,可是因为大手大脚,最后还是一点积蓄也没有;二儿子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但由于生性懒惰,不大干活,结果受冻挨饿。两兄弟见这份“传家宝”不起作用,就摔匾泄愤。一摔匾,两张纸条就飞了出来,一张写着“只勤不俭,好比端了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另一张写着“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受穷。”故事虽简单,但却揭示了一个真理,勤和俭缺一不可。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科技界三位顶尖科学家,被周恩来称为“三钱大师”的勤俭家风。“三钱”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是一生勤奋、努力工作,所以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和卓越贡献。在家庭生活上,他们都能做到节俭朴素。先说钱学森,他是中国导弹工程和航天工程的领路人,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与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担任中科院院士、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生活上可以享受国家领导人的待遇,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愿享受国家给予的丰厚待遇,乐意过着节俭的生活,居住在不到100平米的老旧楼房五十多年,领导再三动员他搬新居,可他说:“我这里住惯了,新房让给别人吧!”一套中山装穿了几十年,一只破皮包用了五十多年。1994年和2001年,两次获得科学技术奖共200万港元,都捐给祖国西部沙漠治理工程了。另一位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先生也一样生活节俭朴素,他在上海大学工作27年,一直住在招待所的乐乎楼中,住所很小,只有一间会客室,一间卧室,一间书房,陈设很简单,别人都买新房了,他不是没有钱买,而是没有这份心思!再一位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先生和夫人何泽慧,他俩都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生活条件和待遇相当优越。夫妻俩生怕子女因为富裕而变得铺张浪费、挥霍奢侈,淡忘了节俭品德,所以决定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钱三强说:“衣服嘛,能穿就行,东西嘛,能用就行。”夫人何泽慧,他的穿着,被人取笑为“老三样”:几十年间,晴天一双平底布鞋,阴天一双解放球鞋,雨天一双绿色胶鞋。在他们勤俭品德影响下,孩子们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上学的时候,和其他孩子一样坐公交车,穿的吃的都和同学们一样从不特殊,可是在学习上、做人做事上,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三钱”的勤奋无人可比,“三钱”的简朴众口称赞。这不仅仅是一种持家方式,更是体现出一个人的伟大人格,也是一种良好的家风。
关于勤俭的家训和家风,《朱子家训》中也有论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上面例举的钱氏、朱氏、颜氏、曾氏以及毛氏、苏氏、蔡氏、郑氏等等家训、家规,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一代又一代人的家教(言传身教),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和民风,从而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
上面例举的家训家规,由于产生年代久远,某些语句免不了有些天地鬼神等迷信色彩和封建伦理观念,但我们只要用继承民族思想文化精华的思维去理解,就不难作出符合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不少家庭在传承祖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创立了新的家训和家规。我们看到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出来的新家训、家规,很有启发。举个例子:
《新家训家规八条》
一、百善孝为先,晚辈要牢记养育之恩;父母要抽时间多陪孩子,增强亲子情感。
二、晚辈尊敬长辈,待人有礼貌;长辈以身作则,家庭讲民主。
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要重视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四、离家要和父母打招呼“说再见”,回家要告知父母,做了什么;父母要尊重孩子,以鼓励为主,不许态度粗暴和打骂孩子。
五、吃饭时要等父母长辈入席,坐姿端正,谦恭有礼,平时为父母端茶倒水,洗脚捶背,尽到孝顺之心。
六、不与别人攀比,向父母提过高的物质要求,而要向品学兼优的好同学看齐;父母要教育孩子俭朴、谦和、诚实、友爱。
七、认真完成功课,多多参加社会实践;父母要帮助孩子制定个人进取计划,树立追求目标,并督促他们按时完成计划。
八、晚辈要关心体贴长辈,言语亲和;长辈要严格要求,决不放纵,重视家教,形成良好家风。
一个家族,一户家庭,他们的家训、家规立起来之后,要不断实践它、巩固它、发扬它、发展它,不能去反对它。曾记得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破四旧、立四新”,结果把好的家训、家规都反掉了,造成恶劣影响。有群众编了顺口溜说:“工人反厂长,儿子反爹娘,学生仔反先生。工厂电灯亮,机器还在响,工人忙派仗。农民也看样,田里不种粮。”造成社会混乱,物资紧张,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编稿 慈溪市周巷镇教办关工委 黄常森
二0一六年二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