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交流
|
|
 |
|
时间:2018-10-29 阅读:次 来源:市关工委 |
自1998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四点钟学校以来,白鹤街道坚持创新推动四点钟学校建设,不断深化四点钟学校品牌工程开展, 20年间累计服务学生超过10万人次,多次受到中国关工委肯定。这一发祥于该街道的原创品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多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一是创新组织平台,促规范化发展。健全街道、社区、学校三方协作的组织机构。由街道关工委负责人具体分管四点钟学校工作,各社区配备至少1名干部负责日常工作,辖区镇安小学、黄鹂小学等5所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对四点钟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各社区均成立爱国主义宣讲团、关爱工作团、校外辅导员和网吧监督员4支队伍,为四点钟学校活动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创新资源供给,促社会化发展。丰富教育志愿者队伍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借力辖区“五老”人员、党员、共建单位专业人士等3000余名志愿者,成立“小候鸟”关爱团、平安志愿联盟、“文艺进校园”小分队等5个志愿组织,在辖区市自来水公司、市蔬菜批发市场、市艺术剧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检验农药残留、体验戏曲文化、观摩水质净化等校外实践活动,实现“专业组织+热心居民”“校内课程+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是创新多元模式,促个性化发展。立足辖区不同社区特点,分别实行“托管看护”“1+X”和“综合实践”三类运作模式。“托管看护”模式利用社区办公活动场地,依托社区“五老”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在工作日满足辖区学生基本托管需求,并在寒暑假及周末开展特色主题活动。“1+X”模式将放心托管与兴趣拓展结合,推出国学主题、健康主题、文艺主题等30多门拓展课程,如设在镇安小学的毓德学堂、少儿科学院、少儿信息院、创客教室等特色教育阵地,学生参与率达到98%以上。“综合实践”模式由社区整合学校、文化馆等科教资源,着重青少年的科普实践能力培养,如丹凤社区的四点钟学校中,已有74人次的小发明、机器人、航模作品等在国际、国内和省市各类科技比赛中获奖。
四是创新载体建设,促精品化发展。先后研发《小眼睛看白鹤》《小眼睛看文明》《小眼睛看安全》《小眼睛看经典》《小眼睛看法治》等“小眼睛”系列课程5套,以地域特色认知、文明礼仪普及、健康成长关爱、经典文化传承等为主要内容,以辖区有特色的“五老”人员为书中主角,开展现身说教,该教材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白鹤街道关工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