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青少年园地
象山县关工委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名师授课
  阵地建设
  经验交流
  关协动态
  青少年园地
  政策法规
  通知公告
  下载中心
  图片新闻
  公众留言
网站搜索    
青少年园地    
每一本书,都一片雾
时间:2018-11-05   阅读:次   来源:象山县关工委
【文字
      雾——从不知尽头,从不知开始,合手是一片虚幻,张手是一片真实,朦朦胧胧,却是美好。书——迷迷蒙蒙,永远没有真醉,每一次漫步,每一次转身,都是不同的风景。每一本书都一片雾,分不清东南西北,却从不迷途……
                                                                   ——序
      书 ,是一个很难形容的词汇。你说是知识,他说是经验,或者高尚点就是人生的长明灯、生命的沃土甘霖。
我,却是偏爱地把书比作迷雾。读小说时,不知之后的情节,如迷雾中行走般,总想探清雾的源头;读诗歌散文时,常见是半懂半解,每次翻阅就会如雾般有不同的变化;也有读研究论辩,会发现生命的渺小、宇宙的浩瀚,仿佛如在雾中不知它的边界一般……
     可能是我喜爱雾雨天罢了,我自小就喜把自己锁在小小书海里,随心所欲,一伸手拾起便是写满玄奥天理的落叶,一翻手打开就是一个童稚精微的世界。在我的一方天地里,就如拾贝般——每次踱步或奔跑,都会在书雾中遇上这样那样的美丽。
所以——书,都一片雾,永远无知何处尽头,无知何时终休。在书中迷雾不知何途,只记得如何走过,但回头一看,还是朦胧。于是,我们总会在无知语朦胧中摘到新的花叶。
      小时候,读高尔基的《春之韵》总归有些迷茫,只是觉着语句的优美和谐。后来大概是十二三岁时,又翻到了《春之韵》,内心感到了一丝顿悟——道的美丽或许是最触动人心的。于是,我便将我的灵感写了下来:春,已来到。生命在复苏,但可只在凛冬,是那些精灵在默默地将春风携来。当然,我已读它多次,但我仍是乐此不疲地在它的书雾中行步。
有时瞥见佛刹,心中一片清净,怀着一份虔诚之心,忆起佛经里的故事,或许是弘仁与慧能大师,或许是比丘尼向释迦摩尼求教,亦或是古印度烂陀寺论经大会。佛经里的故事常常是蕴含人世究极奥义或者宇宙真理的。当然,这些只能是朦胧了解的,我们不是圣人,只能看见智慧的光芒,却无法追根其迷雾后的本源。但仅是如此,也让我们受益匪浅了,所以我只是保持一份清净,在大智中浅尝辄止。
或曾在白日黑夜伫立,日月高高在上,地下的红魂用尽全力撕毁它们的虚伪。鲁迅先生把吃人的铁锤砸在了世人的头上,一多先生说了之后做了世人新的诗词文曲。可为什么前途必将铺上鲜血?红色的雾中本就是沥血罢。
然而,我也会独坐在花前月下的意境里,翻开或五经或诗词。思绪穿越千年,可能在同一处瀑布,一位儒雅的贤者向他的弟子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是还带着几分醉意的狂放谪仙吟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能同时十五中秋,一位词人着青衫长袍,倚长栏,道出“月有盈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或是一位流浪诗人喃喃着:“月,今夜你是光明的,但为何还要带着阴影。”而我合上书页,伸手,却再触不到那时那景那语。突然清醒,微微一笑,全当一场梦,一场似雾真实而又虚幻的梦……
也会偶然坠进大道的旋涡,“道,可道,非常道”便更是伸手不见五指。真正的精微大道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难道读了伟人的书就成了伟人,读了圣贤的书就成了圣贤了吗?在雾中,每个人都会走上可能相似却又不同的道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从哪里去?以前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现在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以后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踱过真理后,因无知愈发敬重创世神。在雾中的前方,我会知道我想要的答案——我是我,我是世界,我是宇宙,我是万物皆为蝼蚁、皆为圣贤;我从母亲沉重十月又疲倦一生的子宫来,从不可道的有与无中来;我到装着我骨灰的坟墓里去,到愚蠢的“有”后和未知的“无”里去;山山水水都是幻象,我说它是真,它便是真,我说它是假,它便是假,那么真真假假何必执着。
彷徨在雾中,微粒从中指尖流逝,像是攥不住一颗砂粒,却能清晰地感受灵体的升华。在这雾中走多了,会醉——你的起点可以是我的终点,我的起点也可以是你的终点。
执着地走在自己的书雾中,无知也可以是一种满足。
                                                                                                  象山中学 102班:蒋嘉豪    指导老师:徐丹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