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位于余姚的最南端,这里群山环绕,风景秀美,特别是艳美的红枫。其鲜红的色彩提醒着这里的人们勿忘先人志士的鲜血,以及当代人的无私奉献。他,就是其中一名。
这是一位身残志坚的退伍战士,一名从教30年的老教师,一个已经退休了但仍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尽职尽责、不辞辛劳的老人,一个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严重痛风的老人,更是一个教育子女成功的老人。凡对下一代有益的事,他都会积极呼吁;凡是关心下一代教育的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凡是下一代遇到的困难,他都会积极帮助解决。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只是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他,就是余姚市四明山镇棠溪村的退休教师唐训顺。

唐训顺,男,1940年8月30日出生,浙江省余姚市人,汉族,中共党员,曾任驻内蒙古4902部队独立营助理营长,转业后任乡中心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2000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担任四明山镇棠溪村关工委主任,他老有所为、余热生辉,始终以一名老党员的高尚情怀、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继续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关心下一代工作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个人被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中共余姚市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宁波市关工委授予“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个人”等70多项荣誉。
他,真正践行了龚自珍笔下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厚重传承着曹操笔下《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志向。
一、本色不变,红心向党护春苗
棠溪村位于四明山西端,现有村民480户,总人口1500余人。唐训顺回到家乡后,担任了棠溪村关工委主任一职,他把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不遗余力投入到下一代工作中。他默默耕耘,尽心尽力,无私奉献,开展了以“帮德、帮困、帮学、帮教、帮富”为主要内容的“五帮扶”活动,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细、做实、做深,把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青少年的情绪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第一信号,将棠溪村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让棠溪村成为没有一个流生、没有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没有一个社会闲散人员的“三无村”。2006年,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还专门在北仑召开会议,介绍推广棠溪村的“三无”“五帮扶”工作经验。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唐训顺通过多种渠道、途径为村中困难孩子结对,上海大众、余姚QQ群、国学讲堂等一批爱心人士为20余名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实现每年大学生补助1万元、中小学生2600元,分别打入大学生本人和中小学生家长帐户。村里有两名学困生,他就和另一名退休教师一起积极配合学生的班主任,与两名学生结对,帮助他们学习,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两名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村里有名因偷窃入狱刑满释放的青年,因别人骂他“牢监胚”而想上门算账,他知道后,拖着病体与青年促膝长谈到深夜,耐心的开导,及时挽救了该青年。
退休后,唐训顺同志家庭经济本就不宽裕,妻子因患糖尿病双目失明,本人又有疾病缠身,当时仅靠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与芦山小学的特困生结对,并资助一位家境十分困难的单亲小学生1000元,同时资助被宁波高校录取的2位特困生。每当有人提起这类事时,他总是笑呵呵地说:“是党和人民养育了我,现在我也只是在报答他们的恩情而已。”
现在棠溪村已成为一个没有流生、没有懒汉青年、没有社会闲流人员的“三无村”。唐训顺同志也被评为宁波市“关工之星”,被共青团余姚市委、市少工委授予少儿工作“功臣”,被余姚市妇联、市公安、市司法、市团委、市综治、市文广局等授予平安家庭“十佳示范户”,被评为余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系统、老龄委等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共四明山镇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特色治理,道德花开促文明
长期从事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使唐训顺萌生了把“道德”这篇文章做大做强的想法,鉴于所在村远离集镇、交通信息闭塞等诸多原因,棠溪村曾一度是“上访闹事多、赌博迷信多、左邻右舍口角多、环境卫生脏乱差点面多、生产所有制纠纷多”的“五多村”。2001年8月,在中共四明山镇党委、村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棠溪村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村级公民道德庭,由唐训顺任庭长。他将崇尚科学健康文明、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村民道德素质、营造社会新风尚作为道德庭宗旨,成功化解纠纷百余起,使棠溪村由原来的“五多村”变为“五少村”。
余姚“姚剧团”还把道德庭的真人真事搬上舞台,公演170余场,引起了广泛社会影响。《人民日报》《中国法制日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朝闻天下》栏目等10多家媒体对道德庭进行了报道。浙江省委、宁波市委和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相关领导共170余人次先后到道德庭考察指导工作。2010年11月,中共宁波市委、余姚市委特别批示为棠溪村道德庭和唐训顺同志拍摄了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专题片。
唐训顺还将关工委与道德庭结合起来,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慈孝教育。《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颁布之后,唐老师把发人深思的道理寄托在幽默诙谐的故事中,编写了27篇乡土教材,成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教材。退休后他共写了约35万余字的档案和教育材料,利用废弃塑料制作了四座“神7”模型。
三、红色宣讲,革命传统代代传
四明山是全国十九块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当年党领导新四军和山区群众抗击日寇的革命斗争故事,是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优势资源。唐训顺自从担任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以来,把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他克服各种困难,查档案、找资料,虚心请教老游击队员,搜集、整理、编写了《红色四明抗战史》《党是阳光我是花》等80余万字的教育资料。他不仅给村里的孩子们讲革命传统,还应邀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作报告。每次教育他都会把个人对共产党历史的理解,对四明山红色抗战史的理解,用通俗化、大众化、形象化的乡土语言进行生动讲述。
目前,四明山镇棠溪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专院校师生教育实践基地。唐训顺对远道而来的师生们,像迎接亲人一样,安排食宿、组织结对、制订落实教学计划、撰写总结评语,忙得不亦乐乎,师生们总是尽兴而来,满意而归。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浙江师范大学第一批师生进村以来,已有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和宁波大学等23所院校1700多名师生来棠溪村学习实践。唐训顺还应邀到余姚市委统战部干部培训班、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北仑、鄞州区关工委等单位作报告21次,听众达15000余人。
2013年8月18日,唐训顺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五十多年的妻子病故。当时,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师生正在村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按照教育计划,19日晚上唐训顺主持上党课,第二天就要赶回学校。此时此刻,唐训顺首先想到的是,不能给师生们留下遗憾。唐训顺没有犹豫,同儿子、媳妇商量,对妻子的后事作了交待安排后,19日下午从几十公里外的城区乘公交车赶回村里,给师生们上完了党课。事后师生们知道了此事,无不为其崇高境界所感动,院校党委专门派了两位领导和18名入党积极分子,到唐训顺妻子墓地敬献鲜花,表达敬意和哀思。
四、党育我德,为党为民永流传
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如今,他一直奋斗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岗位上。近两年,唐训顺深感自己年迈体衰、身心疲惫,有人劝他享享清福,他却总是说:“小车不倒只顾推,只要心脏在跳动,就不能停止工作。”去年底,他主动给组织上写了一份承诺书,并叫儿子、儿媳一同签上名,表示在今后工作中,如遇到任何意外,都是本人志愿,决不要组织承担任何责任。唐训顺犹如棠溪村中那颗不倒的万年老枫树,铁骨铮铮,红叶灿灿,群众说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党育我德为人民,这是唐训顺的座右铭。虽已到古稀之年,但谈到今后的工作打算时,唐训顺同志还是充满了干劲和热情:“只要活着,就要不断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需要我们这些老党员、老干部,虽然我们退休了,但是只要有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还是要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特别是我,是党培养出来的,更要为党分忧、为民排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就是退休教师唐训顺同志,一位“躬耕”不息,热心不止,倾情关爱下一代的可敬老人。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念,实现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人生价值观和一个共产党员终生的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