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庭的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家里时不时出现“弥漫的硝烟”,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家长忽视了——赏识你的孩子。为什么要赏识孩子?怎样赏识?还是从胡哲和戴尔的故事谈起。
1982年12月4日,尼克·胡哲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他天生没有四肢,只有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个带着两个脚趾头的小“脚”。尽管孩子身体如此残缺,但尼克·胡哲的父母,并没有遗弃、没有厌弃,而是发现并赏识孩子的聪明伶俐,自小对他进行教育。胡哲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护士。在他六岁时,父亲教他如何用身体仅有的“小鸡脚”打字。而母亲则为他特制了一个塑料装置,好让他学会“握笔”写字。八岁时,胡哲的父母把他送入小学。
2003年,胡哲大学毕业,并获得会计与财务规划双学士学位 。2005年胡哲被提名为“澳大利亚年度青年”,并前后出版《我和世界不一样》等多部DVD作品。2008-2009年间,胡哲两次来到中国演讲,在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举行演讲。2010年,出版自传式书籍《人生不设限》。是父母慧眼赏识孩子,造就了尼克·胡哲这个世界级演讲大师。
19岁时创办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戴尔电脑公司”,被称为“世界电脑大王”的戴尔,小的时候是一个“笨得让人失望的孩子”。
他是怎样从一个“笨孩子”走向成功的呢?这与他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有一次,戴尔拿回成绩单忐忑不安地回到家里。戴尔以为母亲要狠狠地批评他,可母亲并没有那样做,而是笑着问他:“告诉妈妈,这次考试你进步了没有?”“进步了,但只是进步了一点点。”戴尔怯怯地说。“哇,孩子,你真了不起!既然进步了,干吗还不高兴?”戴尔说:“可是,许多同学的数学成绩都是A,他们比我考得好。”“他们考得好与你无关,只要自己进步了就好。孩子,不要和别人比,要比就和自己比!”母亲说。
戴尔的成功,起源于母亲对儿子微小进步的赏识和肯定,赏识孩子是科学的教子方法。
传统家教观念中,家长总爱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把力气用在改掉孩子的缺点上。以为“只要改掉了缺点,就只剩下优点了”“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改不了”。这种观点,是违背小孩子成长规律的,是违背人的天性的,是错误的。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许多缺点、退步以至过失。小孩子又是十分好强的,是爱夸奖的,是期待他人赏识的。家长越盯着孩子的缺点、退步、过失,他就会认为是家长看不起他,不尊重他,不爱他。家长不当的批评、责备、训斥,打击、抑制了孩子的上进心、好强心,让孩子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甚至来个“破罐子破摔”。
赏识孩子却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是家长看到了他的能力、本领,增强了孩子自信心,发展了他的上进心、好强心。
赏识孩子,就要努力找出孩子的优势去欣赏,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去欣赏。每个孩子都是好胜的,都是要强的,通过你的赏识,让孩子通过放大优点去替代缺点,放大进步去替代退步。
夸奖是赏识的一种。夸奖孩子,不是说好孩子才要夸,而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家长赏识孩子,努力发现放大其优点、进步、长处,增长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制力,促进了孩子进步,又融洽了两代人的感情,令孩子更尊敬父母。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生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
赏识不等于表扬。表扬是外在的,赏识是内在的;表扬是单一的手段,赏识有丰富的内涵;表扬是对孩子已有东西的肯定,而赏识则更多包含了对孩子今后发展的期望。
赏识孩子仅有表扬不够,还要有关爱,欣赏,从内心真正地爱孩子,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心,用宽容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欣赏而不是抱怨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以信任而不是怀疑的心理来相信孩子可以变好。
赏识并不排斥批评。批评是在赏识心态下批评。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批评是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非赏识心态下的批评多是抱怨、责怪、打骂,甚至失去理智的泄愤,完全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不顾孩子的情绪,因而孩子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赏识心态下的批评则是出于对孩子生命的疼惜、心理感受的顾及,会让批评更有力量。
管理学理论上有一条二八定律:促使一个人进步,应该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赞扬和鼓励。
不要过度赏识和表扬。被赏识和表扬包围的孩子,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听不得善意的批评。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孩子从来没有挨过批评,到处都是赞扬声,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习惯于被表扬的孩子,一直被优越感、自豪感包围着,会变得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助长虚荣心。年龄较小的孩子,会患有“表扬依赖症”。一旦缺乏表扬,就会出现药物依赖症相似的症状,产生动机匮乏、兴趣下降,目标丧失等。一位教育专家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赏识“这种鸦片的。
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长处、进步、闪光点,眯起眼睛去看孩子的短处、退步、过失。按照孩子的心理特征去教育引导孩子。你的孩子会在你赏识的眼光中不断进步,成为健康、快乐、天天向上的好孩子。
宁波市教育局关工委讲师团 范树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