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历史长空。从此,中国共产党拥有了自己的武装,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子弟兵。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为迎接这个特殊的“八一”建军节,甬派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我的父辈——在甬解放军将士后代口述实录》,邀请参加过解放宁波战斗的将士后代,讲述父辈们在峥嵘岁月的革命故事,重温那些让革命之火生生不息的理想信念,感悟革命先辈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

第三期《我的父辈——在甬解放军将士后代口述实录》讲述的是原21军61师181团机炮连战士陈步山在“宁象战役”中追歼残敌的故事。此前陈步山因遭遇敌人重型炸弹轰炸,身受重伤。在伤情未康复的情况下,马不停蹄地归队参加了一系列战斗。在追歼逃敌的过程中虽已体力透支,但始终抱着必胜信念。战斗结束后,终于支撑不住,大口吐血,被紧急送医,经全力抢救死里逃生。
让我们跟随镜头,穿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重温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讲述人:陈海峰
讲述人父亲:陈步山 原21军61师181团机炮连指导员
以下为口述实录:
我的父亲是安徽省天长人,他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勇立3次三等功。
父亲出身寒苦,9岁给地主家放牛,15岁给大户人家当长工。17岁那年,他与同村的几个青年一起参加区中队,投入到了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抗日战场。一年后区中队“升主力”,集体加入新四军,时为1944年10月。这个日期父亲很是珍惜,以至于后来填报个人履历,一直以此为入伍时间。其实,他在1943年初春,就在区中队与日本敌军干上了。
当年,父亲加入的新四军部队番号是第2师第4旅,就是后来解放宁波地区的第21军61师的前身部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挟雷霆万钧之势,长驱江南。我父亲所在的61师相继解放了余杭、杭州、绍兴、嵊县、新昌,后来到宁波地区解放了蒋介石的老家溪口镇、奉化县城。
1949年6月中旬,61师完成了在宁波的作战任务,已南下至台州地区的天台县,师部接到上级命令,要配合22军共同发起宁象战役,解放宁海、象山地区。部队立即停止南下,掉头向宁波地区所属的宁海、象山地区进军。
当时天台至宁海还未修公路,部队为尽快赶到宁海,翻越了三座大山,以急行军速度向宁海进发,于7月4日傍晚到达宁海桑州、岔路地区。7月5日晚上8时半,61师向宁海城关守敌发起进攻。父亲说,他所在的61师181团机炮连从宁海城关南门大溪涉水上岸后,迅速攻入城内,经约一小时激战,打垮了守城的国民党军,宁海县城连夜宣告解放。
解放宁海城关战斗结束的第二天,部队得到情报,得悉原驻守在宁海茶院、东仓的敌222师664团和驻守在宁海桥头胡、大佳何一线的敌220师一个多团兵力,已向象山石浦方向撤逃,并最终要逃往舟山。为坚决消灭敌人,师部首长向部队发出以穷追猛打的作风,坚决将敌人消灭在逃跑路上的指令。
此前,父亲在参加淮海战役时,被敌军的重型航空炸弹连人带炮炸飞,经抢救,全排仅父亲一人生还。在伤情还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父亲着急归队,马不停蹄地参加了一系列战役战斗。再加上在渡江时,为提高航渡效率,部队驮炮的马匹、骡子大多未送过江。当时,父亲所在的机炮连使用的装备是八二迫击炮,这型迫击炮威力大分量重,尽管已将炮身、底座拆开,但加上沉重的炮弹,干部战士均要负重六七十斤行军。所以在宁海时,父亲的体力已经透支到了极限。
我们接着说,接到指令后,父亲所在的181团作为全师先头部队向象山的新桥、石浦方向追击,当追至新桥时,敌已逃遁,杳无踪迹,为节省时间,战士们在此只喝了几口水,未作停留,继续追歼逃敌。父亲告诉我,当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务必在敌人登船撤逃舟山前将其全部消灭。
从7月3日到9日上午,战士们一直未得到休息,每日以60到90里的速度追歼逃敌,负重前行的解放军要用两条腿追上乘车逃跑的敌人,任务之艰巨难以想象!
7月9日10时许,181团到达石浦港码头,此时国民党军已登船驶离码头,部分国民党军正准备登船。战士们马上冲上前去,大喊“缴枪不杀”,开始抓获俘虏。我父亲所在的机炮连当即架炮上膛,向已驶离码头的敌运兵船猛烈开火,进行拦阻射击!在我军的猛烈炮火射击下,大部分敌船被拦了回来,只有少数敌船逃遁。
连续急行军的艰难加之身体原已负伤,待战斗结束后,我父亲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炮位上,苏醒后,他大口吐血,被紧急送到团医疗队,经全力抢救,再次得以死里逃生。
至此,“宁象战役”胜利结束,我父亲在象山医治了伤情后,立即返回部队,又收到了新的作战任务,踏上了解放舟山群岛的新征程。
甬派客户端记者 何巧巧 孙宇卓 孙捷 通讯员 傅立宪 江南 编辑:王索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