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要闻 > 媒体报道
工作要闻    
  领导讲话
  视点
  文件
  财政预决算
  简报
  媒体报道
  孝德教育专题
  关工先锋展示
网站搜索    
  媒体报道  
将士后代口述⑤战场外的“生死一刻”
时间:2022-08-01   阅读:次   来源:甬派君有话说【2022-08-01】
【文字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历史长空。从此,中国共产党拥有了自己的武装,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子弟兵。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为迎接这个特殊的“八一”建军节,甬派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我的父辈——在甬解放军将士后代口述实录》,邀请参加过解放宁波战斗的将士后代,讲述父辈们在峥嵘岁月的革命故事,重温那些让革命之火生生不息的理想信念,感悟革命先辈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

  第五期《我的父辈——在甬解放军将士后代口述实录》,讲述人回忆了在宁波解放初期,父亲因伤转业到地方后,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时刻保持战时的坚定意志力和敏锐洞察力,在诱惑面前时刻保持清醒,让自己躲过一劫,也掐灭了敌人企图破坏的火苗。

  讲述人:杨秋丰

  讲述人父亲:杨德泉 原22军66师直属战勤工作队队员

  以下为口述实录:

  我的父亲杨德泉,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心中有信仰,作战勇敢,经历过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小战斗无数,一路走来流过血、负过伤、立过功、受过奖。

  在参加孟良崮战役时,父亲是机枪连的一名排长,他带领全排战士在阻击敌人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幸,父亲的右眼也在此战中被敌人的炮弹碎片击中,当场血流如注,最终致残。

  伤好归队后,父亲随22军66师转战南下。1949年5月26日,镇海解放。

  此后,父亲便与66师直属工作队的5名队员留在了镇海,参与到当地新政权的建立和建设中。

  刚解放的镇海,百废待兴,但是父亲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生活习惯差异、饮食文化差异、水土不服等,其中语言不通成了父亲最大的困扰。好在父亲能继续发扬战时不惧困难、不言放弃的信心和决心,认真虚心地向当地干部和百姓学习。很快,父亲就适应了当地生活,甚至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本地话。有了这些语言基础后,父亲参加了镇海县政府的工作队,进驻临江一带的农村开展土改等工作。

  1950年6月,父亲调任镇海柴桥区公所任公安助理。1951年7月,父亲任柴桥区派出所所长、区委委员。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虽然从舟山群岛逃往台湾岛,但他们不甘心失败,图谋反攻,所以在柴桥穿山一带的海域时有海匪出没,企图随时发起破坏行动。

  父亲和我讲过一个他在镇海柴桥担任派出所所长时发生的故事:一天下午,有两个当地打扮的人来到派出所找父亲,其中一个父亲有点面熟,他热情地跑到父亲面前,拉住父亲的手说:“今天晚上我请客,杨同志和我们一起去吃个饭吧。”

  父亲立马提高了警惕,推开他的手说:“我不去。”

  这时,另外一个人也上前热情地帮腔:“初次见面,一回生二回熟,我们交个朋友,一起去吃个饭,喝个酒,这有啥啊!”

  这两人一个在前面拉手,一个在后面推,非要把我父亲弄走。当时,父亲没有多想,把脚一跺说:“你们干什么!我说不去就不去,滚一边去!”

  这两人看到父亲恼怒,只好作罢,灰溜溜地走了。

  没过几天,这两人被抓,审讯时他们交代:“那天我们有行动,但两人手中只有一把枪,不够用。所以我们看上了派出所杨同志的那把配枪,打算晚上叫他吃饭喝酒,然后把他灌醉,夺走他的枪,将他装入麻袋丢到海里去。”

  事后,父亲感到震惊与后怕。派出所的工作看起来没有硝烟,但战斗还在继续,而且更加隐蔽,稍不留神就会流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是军人的坚定意志和清醒的头脑,才让父亲躲过一劫,也浇灭了敌人的一次破坏行动。

  后来,父亲常常拿这件事来教育我们:哪怕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也要时刻保持警惕、擦亮眼睛、分清敌我、抵制诱惑,不然,就会中了敌人的圈套。

  甬派客户端记者 何巧巧 孙捷 孙宇卓 通讯员 傅立宪 江南 编辑:王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