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陈大硕(化名)的妈妈赵女士来到咨询室,她一脸愁容,用哀求的声调对我说:“老师,请帮帮我,我对儿子陈大硕实在是没辙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让她坐下安慰她慢慢说是怎么回事。 她说为儿子学习有个好成绩,夫妇俩真是费死劲了,从儿子上小学开始不知为他的学习下了多少辛苦。陈大硕上初中了,夫妇俩为辅导孩子学习更是绞尽脑汁,陈大硕的成绩却总是不理想,“付出和收获太失衡了,真让我们接受不了。” 孩子在她和丈夫引导下,也知道为了将来前途努力学习,每天做作业到10点以后,几乎中间连吃水果、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小学时孩子的成绩还可以,到初中后却一直很不理想。赵女士夫妇找心理医生测量孩子的智商,医生说智力是很好的。“真不明白,我们为孩子学习下那么大力气辅导,孩子那么努力用功学习,为什么成绩总是很不理想,请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这真愁死我了,我们该怎么做?”。我和赵女士针对陈大硕的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和探讨,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分析 原来,赵女士夫妇认为,父母多辅导孩子就会有好成绩。从陈大硕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夫妇俩每天都是耐心地给他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孩子有不认识的字就帮他查字典;课本上的例题帮孩子分析;每天孩子的作业都帮他检查好了才放心;遇到不清楚的知识,就帮孩子上网查找。 陈大硕上初中后,夫妇俩为孩子的学习付出更多辛苦:学新知识前帮孩子预习课本,讲解分析知识点;孩子做作业出现难题就帮助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习中遇到问题就帮孩子从网上查资料;每个周末都为孩子总结归纳梳理本周学到的知识;每次考试后帮孩子总结经验教训。赵女士夫妇为孩子学习可谓是费尽心机。 赵女士夫妇为儿子陈大硕的学习,真是费尽心机大动脑筋。但是父与子、母与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与子、母与子并非长着同一个脑袋,父母思考绝不能代替孩子动脑。孩子的学习,无论是预习,听课,做作业,归纳梳理知识,考试后反思,都必须依靠孩子自己运用智慧独立动脑思考,任何人都是不可能代替。 只有孩子自己深入独立思考,才能了解预习课本的新知识,才能加工消化将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清楚梳理知识系统,才能运用知识做好作业,考试中才能准确审题答好试卷。动脑思考过程既是孩子学习运用知识过程,也是孩子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又是孩子开发智力潜能的过程。这些就像吃饭、睡觉、照像一样,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替代就是无情的剥夺,剥夺孩子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机会。 陈大硕学习很努力,成绩却很不理想的症结,就在于父母辛苦的替代。尽管陈大硕父母完全是为孩子有个好成绩,但却是好心帮倒忙,用自己的辛苦替代孩子独立动脑思考,替代了孩子独立发现、加工、梳理、运用知识的过程,孩子学习是省力了,可孩子不仅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不能准确运用,还让孩子形成了依赖他人,懒得动脑的习惯,更可怕的是让孩子形成没有大人帮助,自己无法解决学习中困难的思维定势,这一思维定势导致他不肯刻苦钻研,知难而退的坏习惯。 赵女士夫妇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操心费力,却耽误了孩子的学习。陈大硕尽管学习十分用功,由于缺乏独立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书本知识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不能准确灵活运用知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也是必然的。这正应了北方农村的一句俗话“勤娘养懒儿。” 对策 百度网发表《从脑瘫儿到哈佛博士:这位教师妈妈如何带儿子走出奇迹?》一文,报道了单亲妈妈邹翃燕用29年时间,含辛茹苦将重度脑瘫儿子丁丁培养成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双法律硕士的事迹。文章中提到“妈妈从不辅导我作业。”丁丁说,小学开学,妈妈送给自己《新华字典》。有不认识的字,妈妈就一句话“自己查字典去”,无形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得以锻炼。 读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家长出试卷给孩子做,做完还要检查、打分。邹翃燕从来不出,都是鼓励丁丁自己出、自己做。邹翃燕统统不检查就打100分。一次,丁丁回来闷闷不乐,“妈妈,你今天被我们老师批评了,我做的题明明有两道错的,你还打100分。老师说你不负责。” “我以后还会天天给你打100分。”邹翃燕很淡定,“卷子既然自己出、自己做,还好意思做不对?我们行动比同学慢一点,那更要保证正确率呀。”从此,丁丁养成了做一道题就尽量做仔细做对的习惯,正确率越来越高。邹翃燕后来总结说,丁丁能考取北大、哈佛,与小时候养成的这些学习习惯不无关系。 这一事例给予人们很好的教益。邹翃燕为了重度脑瘫儿丁丁学习,历经千辛万苦,但她十分明智,决不替代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特别是不能“帮倒忙”,替代孩子动脑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养成了丁丁优秀的学习习惯。这告诉人们,父母在孩子学习问题上,是“为孩子所不能为”,父母的定位应当是“关照、引导、鼓励”,即关照孩子的吃、渴、拉、撒、睡,关照孩子的身体和情绪;引导孩子从幼儿园到适应小学,从小学适应到初中,引导孩子正确处理自己不能处理的关系;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和失败,勇于战胜困难和失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和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就像成年人在家庭、在单位那样,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关照、引导、鼓励”不到位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但是替代孩子分析作业,梳理知识,反思总结考试情况就是越位,越位就必然会耽误孩子。要像邹翃燕教育孩子那样,设法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孩子自觉“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住学习的根本,讲究学习方法形成好习惯,鼓励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发奋努力,这才是为人父母的“真谛”。 作者 范树怀 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