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回忆起70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那段军旅经历,90岁的老兵厉金印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岁月里。 
瞒着家人毅然从军 军旅中不曾睡过一个安稳觉 1933年,厉金印出生于杭州富阳,是家中幼子,从小成绩优异。1950年10月,17岁的厉金印瞒着母亲,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2月,在临安进行新兵集训后,厉金印就跟随部队从萧山出发,坐着货运列车前往安东(现为丹东)。“出发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油菜花开了,但到了东北却是一片冰天雪地。”厉金印回忆,从南到北,让穿着单薄的一行人感受到了刺骨的冷。 经过两周的训练,厉金印成了一名高炮机枪手。 “到了朝鲜境内,我看到村庄房屋都被炸毁,到处是废墟。”这是厉金印当时踏入朝鲜后所看到的景象。此后三年,他没有躺过像样的床,更别提睡一个整觉了。 “那个时候,美国的武器装备先进,飞机都是贴着地面飞行。”厉金印回忆,为了躲避美国的飞机大炮,他们只能白天在树林里、防空洞等处简单休整,提心吊胆都不敢睡熟了,随时准备战斗。 到了晚上,高炮连士兵们利用美军吃晚饭的时间,穿过美军的封锁线。厉金印扛着30多公斤的高炮枪管,跑了5公里才安全通过,有战友因为跑得慢了一点,牺牲了。为了确保行军速度,他们需每晚步行前进40多公里,有时候一边赶路一边打瞌睡。 回想起与美军的每一次战斗,厉金印直言自己很幸运,“在一次战斗中,我的战友肚子中弹,班长用手去取子弹,手掌被烫得直接脱了皮,还有焦味,而我们连长的手臂则直接被炸飞了。” “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是士兵们的口号,厉金印说,战友们虽然受伤了,但是大多数在休息一周后,又上前线继续战斗。 逢年过节,馒头和饺子是部队当时最好的伙食了。平时,士兵们吃着炒麦子、喝着沟里的水,很多时候连麦子都吃不上,就上山找野菜吃,不少战士吃完拉肚子,后来成了痢疾。厉金印也曾多次拉肚子,拉到虚脱,全身无力,卫生员试着给他吃了草木灰才慢慢好转过来。

母亲去世成心结 但不后悔保家卫国的决定 自从军后,厉军印就不曾与家人有过联系。1952年,他偶然得知,母亲自从他离家参战后,每日以泪洗面,患上眼疾。在厉金印入伍的那一年,母亲因为眼疾不慎摔倒过世。这也成了厉金印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但他从不曾后悔保家卫国的决定。 “没有国哪有家,在每一次的战斗中,我从来没有过一丝的害怕和退却。”厉金印说。1952年,以他为主的机枪手们成功击落美军飞机,朝鲜政府为其颁发了三等功勋章。 之后,厉金印和战友们扛着机枪向上甘岭左侧高地集合,坚守两个星期后,又转到五圣山高地掩护指挥所。直至1953年7月28日,厉金印所在的部队才从上甘岭高地撤退下来,1953年11月接到命令回国。 三年的高炮机枪作业,导致厉金印的耳膜严重受损,听力三级残疾,除了日常佩戴助听器还需要老伴大声传达。

从朝鲜回到河北热河(承德),厉金印所在的高炮连进行整编。1954年3月,厉金印被安排去沈阳造房子。1954年8月,厉金印入党,后又被编入华东海军,来到了宁波。1956年,他被编入东海舰队。之后,厉金印前往青岛海军高级海校。1976年3月,他转业回到宁波,任宁波开关厂厂长。 如今,退休后的厉金印和老伴李阿姨住在白鹤街道孔雀社区,依旧发挥余热,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他还认领了楼下一角的绿化,每天除杂草、剪枯枝、翻泥土、种新苗。原本荒芜的空地上,现在花木错落有致,绿意盎然,成了小区一道别致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