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交流发言之二
聚焦农村青少年成长 创新实践育人新篇章 鄞州区关工委 (2024年12月19日) 
鄞州区关工委始终秉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宗旨,围绕中心大局、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五老”的独特优势,积极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一、传承红色基因,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 区关工委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致力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宣讲引领,红色故事传遍乡村。区“五老”宣讲团,深入农村学校、村庄,讲述红色故事,累计开展红色宣讲400余场次,惠及青少年3万余人次。结合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设计《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事》《乡村漫步看共富》等优秀课程,帮助青少年了解改革成就,激发奋进动力。同时,广大“五老”志愿者将红色故事、传统文化故事录制成视频,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实现随时随地点播。丰富活动载体,思想道德教育深入人心。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主题读书征文活动、爱国主义夏令营、主题展板巡展等,加深了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识和认同。区宣讲团推出“红色收藏中的百年党史”主题研学活动,积极参与“龙腾华夏”两岸青少年交流展演暨主题研学营等活动,为培养具有深厚爱国情怀与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坚实基础。树立榜样力量,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挖掘身边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组织青少年瞻仰烈士陵园、邀请抗美援朝老兵和退役军人讲述军旅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缅怀英烈、继承遗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同时,通过同唱红歌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关注农村青少年,在精准关爱上下功夫 区关工委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更加温暖、支持的成长环境。“五老”志愿者结对关爱。每年组织“五老”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结对,在生活上关爱、思想上关心、情感上关怀、心理上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各中小学校关工委开展“老少结对”关爱行动,每年有30余名老教师与农村学生结对,根据学生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实际困难的同时,给予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帮助等。爱心企业助力农村青少年成长。区关工委携手和邦集团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深入姜山镇、邱隘镇、咸祥镇等地的中小学校开展爱心捐赠活动13场次。区内天港禧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助学基金,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持续的经济支持。宁波马骑顿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为困难青少年捐赠御寒服装等实用物资,让他们在寒冷的季节里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鄞州区民营经济发达,农村青少年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大。区关工委高度重视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问题,与云龙镇水上运动基地达成合作协议,为附近农村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设了水上运动培训项目,孩子们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水上运动比赛中夺得奖牌。各镇关工委及众多企业关工委每年为外来务工子女开设公益暑托班,在台风、洪水等极端天气下进行重点走访和帮助等。 
三、聚焦科技引领,在创新赋能上下功夫 区关工委积极发挥“五老”专家团专业优势,指导青年农创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强化创业指导,点亮青年创业梦想。深入农村一线,排摸创业青年的实际情况,通过组织交流座谈、现场指导等形式,为青年农创客搭建起畅谈创业经验、交流需求和困难的平台。邀请“五老”专家团成员现场出谋划策,从政策解读、技术指导、资源协调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组织创业大学生和青年参观先进的创业园区,学习成功案例,深入了解相关政策,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提供专业支持,破解创业难题。积极响应市关工委的号召,组织老专家与市专家团一道,深入农业基地和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帮扶,为农创客解决实际问题。今年为5名农创客提供了十余次的上门指导服务,会同有关部门解决了他们在场地、资金、技术、供电、营销等多方面遇到的困难。如鄞州“桑树专家”应国铭,常年奔忙于各大桑葚产区,传授种植技术,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农人”。助力共富振兴,实现共同成长。在做好创业指导和专业支持的同时,我们还着重对农村青年人才进行思想引领,引导他们转变角色,扩大能量辐射面,助力共同富裕。如在“五老”志愿者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农创客汪琰斌,现在是宁波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被推荐参加“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双带’农村青年人才”推介活动。在他的引领下,联合会已成为农创客们交流思想、共享资源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强化整合资源,在阵地育人上下功夫 区关工委始终秉持整合资源、拓宽渠道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阵地网络。整合资源,拓宽教育实践渠道。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校外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为全区农村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关爱平台。目前,全区已建立省级基地1个、市级基地7个、区级基地50个,每年开展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超过300场次,服务青少年人数达到万余人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深入挖掘各地的独特优势,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阵地。例如,塘溪镇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将教育基地打造为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云龙镇实施“云法育苗”计划打造法治教育示范点;姜山镇充分利用进士村资源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咸祥镇则依托海洋文化资源,打造了海洋文化教育阵地。多元融合,构建“五老+五彩”服务网络。下应街道先试先行,不断优化各村、社区“五老”工作室建设,依托辖区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儿童活动中心及博物馆一条街等丰富资源,创新性地建立了“五老+五彩”工作室服务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通过“五老”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还激发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青少年教育中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