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本地经验
经验交流    
  调查报告
  本地经验
  他山之石
  专家理论
网站搜索    
  本地经验  
“五老”工作室风采展--鄞州区关工委“五老”好人工作室
时间:2025-11-25   阅读:次   来源:宁波市关工委办公室
【文字


为展示我市“五老”工作室的建设成果与时代风采,市关工委于近期在全市推选出15个优秀案例。这些工作室扎根基层,覆盖思政教育、法治护航、文化传承、科技服务、矛盾调解等多个领域,生动展现了广大“五老”的银发担当与奉献精神。为加强示范引领,推动互学互鉴,即日起推出【“五老”工作室风采展】专栏,对先进事迹与特色实践进行系列宣传。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工作室,弘扬“五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共同营造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浓厚氛围,续写育人新篇章。


银辉映初心 善治暖万家   “三高三全”绘就“五老”工作室东柳样本

鄞州区关工委“五老”好人工作室

一、引言

东柳街道“五老”好人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是宁波市首家以调解员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由全国道德模范潘明杰领衔,汇聚52名平均年龄68岁的“五老”志愿者,党员占比超80%。工作室立足华光城社区,在区关工委和街道党工委支持下,拥有100平方米独立空间,设有“老潘接待室”“和谐议事厅”等功能区,成为“善行东柳”公益生态圈的核心平台。工作室整合街道好人资源,孵化矛盾调解、爱心便民、特殊人群帮扶、平安巡防、医疗健康五支服务团队,形成“好人引领、团队运作、服务落地”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成为宁波市基层善治的温暖标杆。

二、主要做法

(一)高站位构建“枢纽式”阵地网络,助力全领域覆盖。一是打造标准化“善治综合体”。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青少年宫资源,建成700平方米主阵地,设置调解服务站、好人故事厅、维权咨询室、银青传承阁四大功能区,配备专业设备,全面实现“五有”标准。二是形成网格化“1+15”服务矩阵。以主阵地为核心,联动社区“假日学校”“七色花工作室”等15个分阵地,统一设立“小潘工作室”,形成覆盖全域的服务网络,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三是建立长效化制度保障机制。制定志愿者管理、矛盾调解规范等制度,构建“街道统筹、社区主抓、老潘牵头、多方联动”机制,联合区检察院、妇联建立“青少年权益保障联动清单”,推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高标准建设“梯队式”人才队伍,优化全链条培育。一是构建“1+5+N”核心团队体系。以潘明杰为核心,联动5名骨干“五老”,辐射带动52名好人和112名志愿者,组建调解维权、红色宣讲、文化传承三大服务团。二是创新“银青接力”传承模式。 实施“老潘带小潘”计划,选拔青年骨干跟班学习,培育“小小调解员”队伍。目前已培养108名“小潘”调解员,设立12个调解工作室,年均调解200起纠纷,成功率100%。三是建立“多元协同”资源整合机制。 链接企业、高校等力量,建立“好人资源库”“企业资源库”,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形成社会化协作模式。

(三)高质量开展“赋能式”特色服务,实现全方位治理。一是矛盾调解“破冰行动”。 “小潘联调团队”运用“335工作法”和“听、劝、调、跟”四步法,累计化解纠纷超3000件。例如,潘明杰连续22次上门沟通,垫付16万元养老保险,成功化解十年信访积案。二是困境帮扶“暖心工程”。 建立困境群体动态台账,潘明杰带头结对5户困难家庭。累计帮扶困境儿童、独居老人等46人次,募集帮扶资金12万元。三是青少年护航“成长计划”。 开设“老潘维权课堂”,开展红色宣讲、模拟法庭等活动。“青春护航队”通过“亲子茶话会”调解“小候鸟”纠纷,帮扶社区矫正青少年融入社会。四是民族融合“一家亲”服务。 成立“民族一家亲”服务组,化解文化差异引发的矛盾,营造民族团结互助氛围。五是文明实践“新风尚”传播。 组织好家风分享会,推广《警调三十六计》,持续开展“爱心365”便民服务,累计服务居民4万余人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三、经验启示

(一)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构建“小事不出社”新格局。工作室推动形成“社区主导、五老牵头、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模式。累计调解纠纷3000余起,涉案金额2.6亿元,成功率100%。2025年已化解矛盾68起,社区邻里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65%。“老潘调解法”全区推广,工作室成为基层治理实训基地,吸引省内外20余个街道交流学习。

(二)银青接力成效凸显,激活志愿服务新动能。通过“老潘带小潘”机制,培育108名青年调解骨干,组建“柳小咖”治理团等青年队伍。开展“老兵带小兵”军事训练营12场,覆盖青少年2000余人次。新增志愿者80余名,其中青年占比40%,形成“银发领航、青年接力”的志愿服务新生态。

(三)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实现道德建设新突破。工作室开展红色宣讲、非遗传承、爱心便民等活动229场,服务居民5570人次,满意度98%。潘明杰事迹被省级媒体多次报道,工作室成员屡获表彰。IP形象“小柳”由公益女孩设计,展现“好人效应”持续扩散,成为“小街道大善城”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