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坚持 镇海区关工委陈伟高“红色宣讲”工作室 一、引言 陈伟高“红色宣讲”工作室由镇海区关工委“红色宣讲团”团长陈伟高领衔,汇聚5名骨干成员。多年来,工作室的宣讲足迹遍布全区,并延伸至市级机关及外地,受教育群体涵盖中小学生、离退休老同志、机关干部、村(社区)党员、部队官兵、企业员工等。至今已完成580余场现场宣讲,直接听众逾5万人次。工作室负责人陈伟高因其突出贡献,荣获浙江好人、省红色讲师、省最美“银耀”志愿者、省“红船精神优秀五老宣讲员”等各类荣誉称号90余项。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菜单式”宣讲,力求入“味”更入“心”。工作室创新采用“菜单式”服务模式,推动红色主题宣讲深入学校、村(社区)和企业。每年,《红色宣讲菜单》通过区关工委和区教育局关工委,下发至全区各中小学校及各级关工委“假日学校”,供青少年按需点题选择。宣讲主题广泛,包括烈士生平、镇海抗战、长征故事、援越抗美、脱贫攻坚等,有效引导青少年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 (二)打造“实境式”宣讲,追求走“新”更走“心”。工作室注重利用镇海本地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青少年前往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朱枫烈士故居等场馆,通过通俗朴实的语言,生动讲述革命年代的烽火故事,分享血与火的岁月记忆,使青少年“声”临其境地触摸历史、对话先辈、感悟初心。 (三)拓展“图文式”宣讲,注重用“眼”更用“心”。工作室精心拍摄制作“我走长征路”“镇海抗战历史”等主题图片,近年来多次巡回展出,累计参观人数达20万;编辑出版《辣子树村的春天》《浃江风云八春秋》等图集以及《尘封日记——一名援越抗美老兵历闻》等书籍;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传播红色基因的文章近百篇。观众和读者在看、读、思、悟中,充实红色知识、丰富红色涵养、深耕红色精神,实现“无声”胜“有声”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经验启示 (一)非凡经历赋予宣讲力量。工作室负责人陈伟高是参加过援越抗美的老兵,曾自发探寻长征路重要节点,所摄照片、所作日记,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他投身扶贫事业,足迹踏遍重庆涪陵、重庆万州、乐山金口河、湖北恩施和黔西南州普安县,实施60多个实业项目,助力数十万人民脱贫。退休后,他发起“书知天下·镇海人”捐书活动,坚持不懈向偏远山区输送知识,累计捐书近十万册。这些丰富而独特的经历都融入“红色宣讲故事库”,为宣讲注入真实而强大的感染力。 (二)灵活方式确保宣讲入心。工作室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无论是在大型礼堂还是小型课堂,面对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居民,他们都拒绝使用固定“模板”,而是准备多套宣讲方案,根据场地和受众特点灵活调整内容和形式。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所有宣讲最终都落脚于同一个核心:牢记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激发前行力量。 (三)严谨态度保障宣讲生根。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工作室负责人陈伟高多年来几乎踏遍红军长征的主要事件发生地,收集史料、拍摄照片;多次赴相关部门查阅核实镇海抗战和烈士事迹档案;深入实地走访抗战遗址。每一场宣讲,他都精心准备大量史料,制作成生动的PPT课件,力求将历史真实、鲜活地呈现给听众。他始终坚守初心与信念,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努力,确保红色宣讲落地生根。 
四、完善举措 加强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成员的宣讲实绩、身体状况及个人意愿等因素,适时进行人员动态调整与优化,吸纳新生力量,保持团队整体的活力与战斗力。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集中备课、集体审稿、现场观摩、宣讲录像留存备案等工作机制,确保宣讲工作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