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山学海与童声稚语之间,她是一座桥,一头承载千年文明的智慧,一头连接孩子们清澈的眼眸。这座桥,由杏树社区老党员贾晓瑞用二十多年的耕耘筑成。她今年89岁,已有69年党龄,退休前在县粮食局职工学校任教,2004年,68岁的她仅靠一己之力,在杏树社区创办了公益经典诵读班(即现今的工作室),免费为孩子们讲授国学经典。她以“读千古美文,作君子少年”为宗旨,将传统美德的种子悉心播撒进幼小的心田。工作室先后荣获“省级示范家长学校”“宁波市百佳社区社会组织”等称号,她个人也被评为县道德模范、市“最美五老”、“宁波好人”。 爱咬文嚼字的师者——于无声处听惊雷 夜深人静,一盏旧台灯是唯一的见证。光晕下,贾晓瑞奶奶满头的白发像积攒了一生的月光。她正伏在案前,为明天一堂只有几十分钟的课,进行着不知第几个夜晚的钻研。 她的武器,是数本翻得卷边的字典、多个版本的经典注释,还有那一丝不苟的初心。一篇短小的《道德经》章节,在她手中,足以耗费数周光阴。她像一个文字的侦探,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与第三个“道”字,内涵有何精微之别?为求最精准、最易于孩子理解的阐释,她查证、比对、推敲,一笔一划地在备课本上勾画、注释,将思考的轨迹密密麻麻地铺满纸页。她的备课本,是一部交织着心血与智慧的学术手札。 随着年岁增长,放大镜成了她的“标配”。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的备课从未“完工”。即便是教过数轮、早已烂熟于心的内容,在第二轮备课时,她仍会再次举起放大镜,像一位苛刻的艺术家审视自己的旧作,在字里行间添上新的旁注,修改不够完美的表述。“这里换个故事,孩子们可能更懂”,“这个字的本义,下次要再讲清楚一点”……十几本厚重的备课本,层层叠叠的笔迹,宛如岁月的年轮,默默见证着一位老教师对教学的虔诚与坚守。 为何要如此呕心沥血?答案藏在贾奶奶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的教材里。从《弟子规》《三字经》的启蒙,到《大学》《论语》的深邃;从《道德经》的智慧,到毛泽东诗词的豪迈与《诗经》的婉转……她选择的,是中华文明中最精华、最厚重的部分。“我希望给孩子们的学习是精简而厚重的,”贾奶奶曾这样解释她的初衷,“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让这些‘文以载道’的知识,去滋养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品质,打开他们的格局。”在她看来,备课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传递文字,更是通过文字这座桥梁,将仁爱、诚信、坚韧、豁达等美好的品格,以及俯瞰人生的宏大视野,稳稳地植入孩子们的心田。她备的不仅是课,更是一颗颗等待被点燃的年轻心灵。 三尺讲台上的“母亲”——春风化雨润心田 空荡荡的教室,总被她第一个脚步声唤醒。无论窗外是严寒酷暑,还是大雨滂沱,贾晓瑞奶奶总是早早到来,细致地擦净黑板,将教案工整地放在讲台,然后静静地望向门口,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那份守候,让空旷的教室提前充满了温暖的期待。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听这一周发生了哪些大事。” 当学生们陆续坐定,她温和的声音便会响起。这便是她课堂独有的“新闻播报三分钟”。她精心挑选一则贴近生活的时事,用最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将“风声雨声读书声”与“家事国事天下事”悄然相连。 这一刻,经典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成了他们洞察当下、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 新闻播报的余韵未了,正式的课程便在快板声或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展开。为了将古圣先贤的智慧化为滋养幼苗的甘泉,她妙招频出。深奥的文字,被她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巧妙串联;复杂的道理,在她编写的快板、儿歌中变得朗朗上口。她板书时一笔一划,将知识的骨架清晰地构建于黑板,力求让孩子们“入目入心”。即便年近九十,腿脚不便,在家中需要推着助行车缓慢移动,但她仍坚持四十分钟站立教学,宛若一棵“不倒的青松”,将最挺拔的姿态留给孩子们。有时候排课老师因故不能来上课,贾老师就主动顶上,确保课堂从不间断。 渐渐地,社区几十平米的课堂从最初的几个学生,发展到座无虚席,众多学生慕名而来。寒暑假时人气尤其高涨,最多时竟有六七十人。时光荏苒,二十一载春秋,这方讲台已见证了1000余名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也从陪伴旁听,到深深沉浸其中,一读就是两三年。贾老师不仅与他们结下了亲人般的情谊,而且还成了大家的“知心妈妈”。孩子们愿意向她倾诉成长的烦恼,家长们向她请教教子之方。“她忘了自己,心里装的是大家的冷暖和喜忧。”一位家长动情地说。她用宽厚的话语慰藉了无数焦虑的家庭,更用坚定的鼓励,将许多迷途的孩子引回了学习的正轨。 这一切动人景象的背后,是贾晓瑞老师二十一年如一日的坚守,以及那份深植于心的节俭与慷慨。除了春节稍作休整,每周五晚上六点半,那间教室总会准时传出清朗的诵读声,即便疫情期间也仅有过短暂的中断。这份坚持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她的老伴也年事已高,但从不拖累她,他们用爱与包容,为她筑起了最坚实的后盾。贾老师不只专注于“教”,还常常为孩子无偿购买教材、默默资助困难学生、将所获奖金悉数投入教学。而对自己却极度节俭——一件衬衫穿洗十几年,一日三餐不过馒头小菜。在她看来,能以自己发出的微光点亮一个个孩子的未来,就是最有价值的事。她国学课堂的魅力,早已超越了知识的传授,已悄然汇聚成一股滋养心灵、塑造品格的力量,在绵长的岁月里静静流淌,润物无声。 团队中的“点灯人”——星火成炬照前路 一盏灯能照亮多远?贾晓瑞老师用她近九十载的人生给出了答案——光不仅能照亮课堂,更能点燃更多心灵,让星火成炬。在她的感召下,已有十几位背景各异的退休和为退休人员自觉汇聚成一支特殊的义教团队。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工人,虽职业迥异,却无一例外地被贾老师的人格魅力与国学智慧深深吸引,共同扛起了传承的旗帜。 叶元清老师是这支队伍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这位资深语文教师自2011年加入工作室以来,不仅被贾老师如母亲般的关怀所温暖,更被其“不计回报、只为耕耘”的精神所感染。深受触动的她,从一个参与者成长为贾老师最得力的接班人。因笃信经典的力量,她不仅坚持十多年公益教学,还带着儿子一同学习。今年刚退休的她,已决定全身心投入经典教学,默默接过了引领团队的重担。 叶丽艳老师的经历,是国学智慧滋养家庭的生动写照。作为贾老师的邻居,她当初因孩子叛逆而无奈走进诵读课堂,在教室后排陪读。琅琅书声中,改变的不仅是变得知书达理的孩子,还有她自己。亲眼见证亲子关系从紧张走向温馨、家庭氛围重归和谐的她曾动情地说:“是国学改变了我的孩子,拯救了我的家庭。”怀着这份感恩,学历不高的她主动包揽后勤琐事,并因住得近,自然担负起护送贾老师上下学的职责。多年坚持学习后,她终于在今年自信地站上讲台领读,完成了从陪伴者到传授者的蜕变。 这支因爱而聚的团队里,还有身兼数职仍坚守讲台九年的叶雅琴老师、刚加入队伍就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更新教材的王瑞女奉老师、舍小家为大家实现角色跨越的杨央老师和王洪敏老师,以及退伍不褪色用书法涵养孩子们心性的娄振海老师……他们正如环绕着主星的星辰,承接贾晓瑞老师点燃的灯火,将其化为一片璀璨的星河,温柔而坚定地照亮着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从青丝到白发,从案头灯下的孤身求索,到课堂上的欢声笑语,贾晓瑞奶奶用她的一生,完美诠释了“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她不曾建造高楼广厦,却用一方讲台,为无数心灵筑起了精神的故乡。那琅琅的诵读声,是千年文脉的悠远回响,更是她倾尽大半辈子,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最温暖的生命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