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五老风采
余姚市关工委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工作简报
  通知公告
  五老风采
  青少年园地
  慈孝教育
  经验交流
  阵地建设
  政策法规
  领导讲话
  下载中心
  网上互动
  友情链接
网站搜索    
五老风采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记我家的“礼仪与孝心”故事
时间:2025-06-18   阅读:次   来源:余姚市关工委
【文字

我叫戚志明,是一名退休教师,党龄已有五十三年。回顾这大半生,我深深感到,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家风传承。我家虽平凡,但“诗书传家、勤俭持家、孝老爱亲、廉以修身”的传统美德,早已融入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今天,我想分享几个关于“礼仪与孝心”的小故事,它们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们家的温暖与感动。

一、餐桌上的礼仪课

在我家,餐桌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传承礼仪的课堂。记得孙子小时候,有一次急着夹菜,筷子在盘子里翻搅得“叮当”响。老伴没有责备,而是笑着问:“小宝,你知道‘长者先,幼者后’吗?”随后,她拿起筷子,亲自示范如何轻拿轻放,如何等长辈动筷后再夹菜。孙子眨着眼睛问:“奶奶,为什么这么麻烦呀?”我接过话头:“礼仪不是麻烦,是对别人的尊重。就像你在学校,老师讲课,你会安静听讲一样。”从那以后,每次吃饭,孙子都会主动为我和老伴盛饭夹菜。如今他已参加工作,单位领导常夸他“谦逊有礼”,他总说:“这是从小爷爷奶奶教的。”

二、孝心藏在细节里

2010年,老伴因痛风卧床,生活难以自理。我主动包揽了洗衣做饭、端水喂药的活儿。起初,儿子媳妇担心我年纪大吃不消,提议请护工。我摆摆手:“少年夫妻老来伴,照顾她是我的本分。”每天清晨,我会先扶老伴洗漱,再为她梳头。她爱干净,我就把床单换得勤;她怕闷,我就坐在床边读报纸给她听。有一次,我弯腰帮她穿鞋时闪了腰,疼得直冒冷汗。老伴心疼得直掉泪,我却打趣道:“这下咱俩可算‘同病相怜’了。”这些琐碎的日常,儿子媳妇看在眼里。平日的打扫卫生、下班后的买菜做饭现在都是儿子媳妇“承包”。孝心,就这样无声地传递了下去。

三、邻里间的“孝心接力”

我们家的孝心不止于“小门小户”。对门独居的老太腿脚不便,老伴常让我多蒸一份馒头送过去。去年冬天,老太半夜突发高烧,儿子冒雪送她就医,守到天亮。事后老太拉着我的手说:“你们一家子的心啊,比火炉还暖。”这样的“接力”还有很多:帮留守孩童辅导功课、为孤寡老人代缴水电费……我总告诉孩子们:“孝心放大些,就是仁爱。对旁人好,就是给自家积福。”退休后一直致力为村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宁波市“最美五老志愿者”、宁波市教育局2019第六届“教育关工之星”、书香家庭、余姚好人等。

四、廉以修身,家风永续

我常说:“做人要像竹子,虚心有节。”有次有人想通过我儿子“走关系”办入学,拎着礼物上门。儿子当场婉拒,我拍拍他的肩:“你做得对。咱家不图别人一分一毫,图的是心安理得。”退休后,我义务为村里留守孩子辅导功课,有人劝我收点辛苦费,我笑答:“党员嘛,总得有点‘傻气’。”没想到,这份“傻气”竟感染了孙子。如今他在驻村锻炼,全心全意为百姓做点事情。

小家筑大家,家风润世风。如今,我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字——“家和万事兴”。这五个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全家人的用心经营。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孝心,是对生命的感恩。它们像春风化雨,滋养着家庭的土壤,也让社会的花园更加芬芳。

若问我家风是什么?我想,它就是饭桌上的一双公筷、病榻前的一碗热粥、邻里间的一声问候、利益前的一份清醒。这些平凡的小事,汇聚成了照亮子孙前路的明灯,也让我坚信:唯有传承美德,方能行稳致远。

余姚市临山镇湖堤村 戚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