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月11日上午,由区关心下一代银发志愿者协会护航工作室组织的暑期第一期“讲述革命故事 唱响红色歌曲” 活动在白云街道联南社区展开。护航室志愿者赵基础老师在暑期教唱革命歌曲已经有10年,他不但教孩子们唱红歌,而且还把红歌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传唱数十年的经典红歌,其背后凝聚了词曲作者、演唱者以及时代背景的深刻故事。词作者是矿工诗人姚筱舟(笔名“蕉萍”)1933年生于江西铅山,16岁参军并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转业至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任技术员。 
1958年姚筱舟创作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原诗共三段,其中第二段以“鞭子”比喻旧社会的压迫,他以焦坪煤矿的谐音“蕉萍”为笔名投稿,被收入《新民歌三百首》。1960年,雷锋在《新民歌三百首》中读到这首诗,抄录在日记中。 1963年雷锋逝世后,《雷锋日记》全国发行,诗中改编的段落被广泛传播。因日记未标注原作者,公众一度误以为歌词是雷锋所作。1963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朱践耳完成谱曲。歌曲最初由任桂珍在学雷锋动员大会上首唱, 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期间,通过广播听到此歌,联想到自身农奴经历,主动请缨演唱。在老师王品素帮助下,她克服语言障碍,用藏语注音学唱。1963年“上海之春”音乐节上,她的演唱震撼全场,歌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全国。 歌曲融合了矿工的质朴情感、雷锋的精神力量、才旦卓玛的民族特色,成为跨越时代的红色经典。胡松华、宋祖英、谭维维等歌手多次翻唱,近年快闪活动更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流传历程,既是个人创作与集体情感的交融,也是时代精神的艺术化表达。从矿工笔端到雷锋日记,从上海舞台到全国传唱,这首歌承载了人民对党的深情,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小朋友们在学会唱歌的同时还听了故事,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加强了成为红色接班人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