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镇乡(街道)信息
基层动态    
  县(市)区信息
  镇乡(街道)信息
  企业信息
  系统信息
网站搜索    
  镇乡(街道)信息  
鄞州区2025年暑期“假日学校”活动集锦(二十三)
时间:2025-07-16   阅读:次   来源:鄞州区关工委
【文字

东柳街道:跟着课本去研学!这里的“行走课堂”解锁新知识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近日,鄞州区东柳街道安居社区中草药园里,易中禾仙草园研学基地的负责人钱老师正带领着孩子们齐声朗读。孩子们捧着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课本,神情专注。有的踮脚仰望着枝头串串槐米,眼神里满是好奇;有的伸手轻轻触碰那如课本所写“像珍珠”的颗粒,感受着自然的馈赠。微风拂过,带来淡淡清香,课本文字在指尖与眼前化作了可触可感的实景。这生动的一幕,正是东柳街道华侨城社区柳益学社联合安居社区中草药园的首场体验。

2025。7跟着课本去研学!这里的“行走课堂”解锁新知识2.jpeg

据悉,“柳益学社”的前身是东柳华侨城社区的“柳艺学社”,由鄞州区文化特派员潘景韬领衔创设对接资源,由社区网格员结合居民需求设计落地,自去年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超千人次,在社区内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力。今年,东柳街道对其进行品牌升级,取“开卷有益”之意,在6个社区逐步开展跟着课本去研学项目,选取特色空间阵地,结合“暑期第一课”针对不同年龄层孩子开展系列研学活动,旨在结合教材里的内容,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让社区空间“热”起来。

活动中,文化导师带领亲子家庭深入探索。大家仔细观察槐米形态,导师结合趣味科普讲解药用价值,社区中草药园成为研学的天然教材;制作草药标本、栽种幼苗时,孩子们与家长协作,社区空间变身为实践课堂,让大家在劳动中感悟生命成长。社区空间为研学提供了真实场景,研学活动则让社区空间的教育功能充分释放,热活力持续升温。

2025。7跟着课本去研学!这里的“行走课堂”解锁新知识.jpeg


潘火街道:暑期实验课--试管里的水质密码

为深化青少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激发科学探索精神,7月16日,潘火街道世纪社区关工委联合鄞州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开展“试管里的水质密码”暑期实验课程。20余名小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理论+实践”的沉浸式学习,揭开水质监测的神秘面纱,感悟"五水共治"的深远意义。

活动伊始,郑小龙老师以家门口的案例开启"五水共治"专题讲座。通过动画演示、互动问答等形式,孩子们了解到"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位一体的治水方略,深刻体会到了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2025。7。16潘火街道世纪社区:暑期实验课--试管里的水质密码2.jpeg

讲座结束后,来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水质检测--溶解氧实验的阶段,孩子们分为两组,一组为河水组,一组为冷却的开水组,然后按照老师的指导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当孩子们向两种水样中滴入化学试剂时,奇妙的现象发生了:开水组的溶液仅呈现极淡的黄色,几乎无沉淀生成。河水组的溶液迅速变为深棕黄色,杯底堆积大量棕褐色絮状沉淀。唐嘉阳惊呼:“原来河水里有这么多隐藏的氧气!”老师解释道:“高温煮沸驱散了水中大部分溶解氧,因此氢氧化锰沉淀极少,显色反应微弱。自然水中的溶解氧来自空气溶解和植物光合作用,是水体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

活动尾声,孩子们用实验数据制作"水质健康卡",并提出创意治水方案:有的提出小区节水标语,还有的建议在新修的滨河步道旁成立“护河小卫士”巡逻队。这场别开生面的水质实验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基础检测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当小试管遇见大情怀,当科学精神碰撞治水使命,这场暑期实践正悄然书写着“五水共治”的青春篇章。

2025。7。16潘火街道世纪社区:暑期实验课--试管里的水质密码.jpeg


邱隘镇:探秘甬式家具,感受千工之巧

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传承弘扬传统非遗文化,7月16日上午,邱隘镇关工委组织上万令村、回龙村、汇头村、张家瀛村30余名假日学校学生走进宁波千工甬式家具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甬式家具的精湛工艺与深厚底蕴。

“哇偶”刚一迈入博物馆大门,小朋友们对这艘金光闪闪的大船发出惊呼,据了解这艘鼓由12名工匠花费了5年制作,曾获“山花奖”,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博物馆吴馆长的带领下,孩子们依次参观了木材科普展览区、明清古典家具展区、甬式传统工艺展区及非遗技艺体验区。馆内精美的雕花大床、榫卯结构的八仙桌、镶嵌骨木的甬式屏风等展品,生动展现了宁波传统家具“千工之巧、百年之韵”的特色。讲解员通过实物演示和互动问答,向孩子们讲解了榫卯技艺、朱金漆木雕等非遗技术的独特价值,不少孩子惊叹“不用一颗钉子也能让家具坚固耐用”。

2025。7。16探秘甬式家具,感受千工之巧2.jpeg

在实践环节,孩子们在工匠师傅指导下体验了简易榫卯模型的拼装,并尝试用传统工具参与木工雕刻。在制作红木筷子时,同学们专注打磨,感受木材在手中逐渐成形的乐趣。回龙村学生王同学表示:“亲手拼装榫卯才知道古人有多聪明,每一处凹凸都要精准对接,这种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活动最后,博物馆还向孩子们赠送了自制木筷,鼓励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镇关工委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将“非遗课堂”搬到实地,通过“眼看、手做、心悟”的方式,既拓宽了青少年的文化视野,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一步将继续联动辖区资源,开展更多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2025。7。16探秘甬式家具,感受千工之巧.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