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工信息 > 工作动态
关工信息    
  工作动态
  花絮采撷
  通知公告
  计划总结
网站搜索    
工作动态    
北仑区暑期假日学校之非遗传承篇(六)
时间:2025-07-17   阅读:次   来源:北仑区关工委办公室综合
【文字

大碶街道金泉社区:瓦猫美术课,点亮非遗童心

7月15日,金泉社区关工委与灵岩社区关工委邀请到了谢珂欣老师开展了一趟以“云南瓦猫”为主题的绘画课。这门课旨在通过绘画这一充满童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云南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瓦猫形象,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课程伊始,谢老师借助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为孩子们讲述了瓦猫的起源与发展。瓦猫作为云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俗工艺品,通常被放置在房屋的屋脊上,被人们赋予了镇宅、辟邪、纳福的美好寓意。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的,被瓦猫背后神秘而有趣的传说深深吸引。

在了解了瓦猫的文化内涵后,便进入了绘画环节。老师详细地讲解了瓦猫的外形特点,如夸张的头部、大大的嘴巴、灵动的耳朵等,并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瓦猫形象进行大胆创作。只见小朋友们拿起画笔,在画纸上认真勾勒,有的孩子给瓦猫添上了五彩斑斓的花纹,有的则让瓦猫手持各种有趣的道具,原本形态各异的瓦猫在孩子们的笔下变得更加活泼可爱、充满童趣。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分享自己对瓦猫的独特理解。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我画的瓦猫会飞,它能带着我去好多好玩的地方,把好运带给每一个人。” 绘画课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展示出自己的作品,每一幅画都饱含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新奇感知和无限创意。

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非遗文化以鲜活的形式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通过亲手绘制瓦猫,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认同。未来,社区将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大碶街道学苑社区:童心印夏趣 巧手绘自然

7月15日上午,学苑社区假日学校联合宁职大机电学院志愿者团队,组织辖区20余名儿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植物拓印”手工创作活动。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自然、采集叶片,用传统拓印技艺留存植物之美,体验了一场自然与艺术的奇妙碰撞。
   活动伊始,志愿者向孩子们讲解了植物拓印的原理和意义。“拓印是古人记录自然的方式之一,今天我们用手工复刻叶片的纹理,就像把夏天‘封印’在画布上。”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走进社区小公园,细心寻找心仪的树叶和花瓣。香樟树的椭圆形叶片、紫薇的心形嫩叶、三叶草的爱心形状……志愿者们一边指导孩子们观察植物特征,一边科普生态知识。  

回到教室后,志愿者分发帆布袋、胶锤和胶带,演示拓印步骤。孩子们将叶片背面朝上摆好造型,用胶带固定后轻轻敲击。随着“咚咚”的敲打声,叶片的汁液渐渐渗透布料,清晰的叶脉纹理跃然呈现。志愿者周乐航耐心协助一名小朋友调整力度:“力气太大会把叶子敲烂,太轻则拓不上色,要像这样匀速用力。”完成拓印后,孩子们又拿起画笔,用五彩颜料在作品上添加创意绘画。有的画上了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描绘了灿烂的太阳,还有的创作出充满想象力的童话场景。

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植物拓印与绘画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收获快乐,这正是我们举办活动的初衷。"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据悉,学苑社区假日学校还将继续推出系列创意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新碶街道玫瑰社区:小小中医师沉浸式体验中医文化

“我找到足三里啦!”五年级的李同学踮着脚尖,指尖在同伴小腿外侧的凹陷处轻轻按压,活动室里响起一片惊叹。7月13日上午,玫瑰社区假日学校变身“中医体验馆”,学生们在榕树家医师的指导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文化探秘之旅。

“大家找过身上的‘开关’吗?”讲座上,来自榕树家的医师以“穴位就在我们身边”为主题,系统地向学生们介绍了人体十二经络以及常用的保健要穴。他指着PPT上的经络模型,指尖沿着十二经络的彩色线条游走,“这些看不见的河流,藏着缓解头痛、保护视力的秘密。”当讲到合谷穴时,孩子们自发地举起手掌相互比划,在互动中理解“面口合谷收”的中医原理。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两两结对,有的踮脚够着同伴的足三里,有的眯眼在对方手背寻找穴位。当感受到“酸胀得气”之感时,大家纷纷露出新奇的表情。医师强调,穴位保健贵在坚持,日常进行穴位按压可以有效缓解疲劳、增强体质,他还倡导学生们将中医智慧带回家,与家人共同分享。

此次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学生们通过结对取穴、按压体验、养生操实操等互动环节,将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技能。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形式,让中医药知识从课本走入生活,真正成为青少年健康管理的“随身工具箱”。

白峰街道小门工业社区“团扇剪纸”公益课 蛇年图案里的非遗传承

7 月 15 日,小门工业社区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团扇剪纸”公益课在此温情上演。社区特意邀请了北仑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课程,此次剪纸的图案为年年有鱼蛇年图案,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团扇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团扇,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而将剪纸艺术与团扇相结合,更是巧妙地融合了两种传统技艺的精髓。

在此次公益课上,老师首先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团扇剪纸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制作技巧。从团扇的材质、形状,到剪纸的基本纹样、剪刻手法,老师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当讲到年年有鱼蛇年图案时,老师特意解释道,“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富足有余,而蛇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吉祥的寓意,这个图案寄托了人们在蛇年对生活富足、平安吉祥的美好期盼。

随后,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剪刀,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在团扇的扇面上认真地剪刻着。虽然孩子们的手法还略显稚嫩,但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专注与认真。在剪刻过程中,老师不时地走到孩子们身边,耐心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一张张普通的彩纸,在孩子们的巧手下,逐渐变成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年年有鱼蛇年图案,与古朴的团扇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风味。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团扇剪纸,太有意思了,我不仅学会了剪纸技巧,还知道了很多关于非遗文化的知识。”

此次“团扇剪纸”公益课的举办,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团扇剪纸这一非遗文化,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小门工业社区党总支书记吕旭涛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更多类似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白峰街道怡峰社区:螺钿流光映童心 非遗技艺进课堂

当五彩斑斓的贝壳碎片,历经匠心雕琢,化作薄如蝉翼的螺钿,镶嵌于器物之上,流转出如梦似幻的光泽,千年非遗的神秘面纱便悄然掀开一角。7月15日上午,怡峰社区假日学校活动室里,一场非遗螺钿手工制作活动在此开展,30余名学生近距离接触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感受指尖上的匠心之美。

“同学们看,这些闪亮的花纹,都是用贝壳制作的!”活动伊始,志愿者老师举起一件螺钿饰品,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老师详细介绍了螺钿工艺的历史:“早在唐代,我们的祖先就用贝壳镶嵌在器物上做装饰,经过打磨、镶嵌、髹漆等多道工序,才能做出精美的螺钿作品。”她通过PPT展示了不同类型的螺钿成品,从精致的首饰盒到古朴的屏风,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

到了手工制作环节,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简化版材料包:预处理过的贝壳薄片、配饰、胶水和镊子。“今天我们做螺钿头饰,先在需要粘贴贝壳片的地方刷一层胶水,再选几块自己喜欢的贝壳片,用镊子夹着贴在头饰的四周,轻轻按压固定,再刷一层胶水。”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技巧,“贝壳片很薄,要小心拿取,贴的时候注意贝壳的正反面,这样才能展现出最美的光泽。”

从挑选色彩斑斓的薄片,到小心翼翼地将其镶嵌在饰品基底上,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挑战与乐趣。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将一片片螺钿精心排列组合,原本朴素的饰品基底在他们手中逐渐焕发出绚丽光彩。经过一个小时的创作,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螺钿头饰就“出炉”了。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接触到传统工艺的璀璨,更在实践中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流光溢彩的螺钿之美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