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你看我画的太阳,它有好多眼睛!”7月17日下午,在海曙区南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岁的杨玮豪举着自己色彩斑斓的画纸,眼睛亮晶晶地望向妈妈。这一幕,正是由段塘街道妇联、南苑社区关工委、社区团支部联合面向社区未成年人及小候鸟开展的《孩子的画,画里有话》亲子心理讲座上的温馨缩影——当画笔代替语言,当色彩成为密码,一场关于“读懂孩子内心世界”的心灵对话,在亲子共绘中悄然展开。

当“绘画”成为打开心门的钥匙 本次活动聚焦“亲子沟通困境”,特别邀请南开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凤萍担任主讲。活动现场,15组社区未成年人以及小候鸟家庭,在朱老师的引导下,拿起彩笔共同完成“我的家庭树”主题绘画。 “不必追求‘像不像’,只需要跟着感觉画——房子里住着谁?树的枝桠指向哪里?云朵是开心的还是皱着眉头的?”随着朱老师温柔的提示,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落下第一笔,家长们则放下手机,静静观察。有的孩子把太阳涂成黑色,却在旁边画了一只拥抱它的小兔子;有的家长笔下的“家庭树”枝繁叶茂,却被孩子悄悄添上了一道裂痕……这些看似随意的线条与色彩,实则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情绪地图”。 “原来孩子画里的‘歪脖子树’,可能是他最近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没有窗户的房子’,或许藏着他对‘不被理解’的委屈。”活动中,一位“小候鸟”妈妈红着眼眶分享,“以前总觉得他‘话少’‘难沟通’,今天才发现,他的画早就把心事‘说’给我听了。”

从“看见”到“懂得”:一场双向的心灵成长 除了亲子共绘,随后家长们在社区关工委志愿者的指导下,填写家长秘密任务卡,化身“观察员侦探”,通过与孩子们的现场活动和游戏,观察和记录孩子创作时的情绪与细节。朱老师还通过案例解析、互动问答,为家长们拆解“儿童绘画心理密码”:“颜色偏好反映情绪基调——大面积红色可能是兴奋或焦虑,蓝色常与平静或孤独相关;画面比例暗示关系亲密度——孩子在家庭场景中占比越大,说明对家庭的归属感越强;重复出现的符号(如反复画‘锁’‘门’)可能是内心需求的隐喻……” “我们总说‘和孩子沟通’,但很多时候,孩子的语言是‘非言语’的。”朱老师强调,“绘画不是技巧训练,而是给孩子一个‘不说话也能表达’的空间,让家长学会‘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活动尾声,不少家长提到,平时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仅限于‘吃饭了吗’‘作业写完没’,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小候鸟”家长王海霞开心地谈到,“今天的讲座不仅教会家长‘看画’,更教会他们‘看孩子’——这种‘看见’,是比任何物质满足都珍贵的爱。” 从“单场活动”到“长效机制”:社区用心守护“心灵成长” “活动结束后,我们随机采访了10组家庭,90%的家长表示‘意识到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情绪表达’,85%的孩子说‘希望以后多和爸爸妈妈一起画画’。”南苑社区负责人介绍,通过社区网格员前期调研、社工现场沟通发现,社区超70%的家庭存在“亲子沟通不畅”问题,尤其是“小候鸟”家庭因父母工作繁忙、代际差异等,亲子情感联结更需加强。 “今天的讲座是起点,不是终点。”南苑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将依托“童心苑”讲座平台,持续收集居民需求,联合推出“儿童情绪管理工作坊”“隔代养育沟通指南”等系列课程,用“心理服务+文化浸润”的方式,为社区儿童筑牢“心灵港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勇敢表达、自信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