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港街道竺山社区,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平均年龄75岁,却常年活跃在假日学校、小区广场、居民楼里。这支带着“五老”印记的社区关工委志愿服务队,用“看得见的陪伴、摸得着的温暖”,织就覆盖青少年“成长全周期”的关爱网络,把退休生活过成了“护苗时光”。 
一、方言搭桥,五老当起“文化传译者” 竺山社区38%的常住人口是流动人口,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如何融入?“五老”志愿者丁翠华的“阿翠小课堂”是鲜活载体。她带着手绘卡片教宁波话,从“老鼠(lao zi)”“老鸭(lao a)”到“饭吃过了伐”,讲“邻居”一词时,总会说自己调解漏水纠纷的故事:“一声问候能化矛盾呢。” 如今,课堂已扩展为“文化融合系列课程”。老党员吴闯的书法课是“爆款”,暑假每周二下午,墨香总漫出教室。他握着孩子的手练“反邪教”:“‘邪’字歪歪扭扭,像走歪路;‘正’字笔笔端正才好。”写“红心向党”时,又讲北仑港老故事:“这字里藏着码头工人的劲儿呢。”江苏籍学生小雨妈妈说:“孩子现在看字都更认真了。” 这些都是社区“文化浸润计划”的注脚:五老们把宁波童谣、港口故事、节气习俗编成课,让外来娃在乡音里把社区当“家”。 二、安全护航,五老化身“成长守护神” “夏天玩水要当心,‘河埠头(huo bu tou)’边别乱跑……”丁翠华在暑托班念着自编的《安全戏水三字经》,软乎乎的宁波话像奶奶的叮嘱。这是“安全守护行动”的缩影——五老们把生活经验变成孩子易懂的安全知识。 针对流动人口家庭“看护难”,社区联合五老打造“三维安全课程”:丁翠华的“防侵害课堂”用“泳衣覆盖部位是隐私禁区”讲自我保护,模拟场景教防骗;今年暑期,浙江省“红船精神五老宣讲员”石信耀的法律“未”课堂,用“小视角”解读规则,引导孩子树法治意识。 “五老的课接地气、记得牢。”安徽籍家长王先生说,“孩子总念叨丁奶奶的顺口溜,我们打工也安心。” 三、温情陪伴,五老搭建“成长连心桥” “丁奶奶,我数学考了100分!”湖南籍学生小宇举着试卷扑过来。这是“一对一陪伴计划”的日常——五老与困难外来娃结对,当“临时家长”,管学业也做疏导。陪伴延伸到社区角落:带孩子参加“啄木鸟护绿队”,讲“责任”;办“邻里节”亲子活动,让新老居民一起包粽子。社区党委书记说:“五老像粘合剂,把大家粘成一家人。” 如今,“五老”队伍从5人发展到10余人。丁老师常说:“看着孩子们好好长大,比啥都值。”这支银发队伍,正以“关工委+五老+青少年”的同心圆模式,书写动人的“护苗”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