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工信息 > 工作动态
关工信息    
  工作动态
  花絮采撷
  通知公告
  计划总结
网站搜索    
工作动态    
北仑区暑期假日学校之非遗传承篇(十二)
时间:2025-07-29   阅读:次   来源:北仑区关工委办公室综合
【文字

霞浦街道河东村:墨香润童心书法课堂翰墨生香

盛夏时节,河东村假日学校内静气弥漫,墨香浮动。十余名村童端坐桌前,手握毛笔,屏息凝神,笔尖轻触纸面,横竖撇捺间,一个个汉字在稚嫩的手中渐次成形。这里正进行着一堂特别的暑期书法课,古老笔韵与幼小心灵悄然相遇,墨香在村中悄然弥散,为孩子们假期添了一抹别样的文化馨香。

课堂上,指导老师——河东村年过八旬的“五老”胡善福耐心细致,从执笔姿势、运笔力道到字型结构,都一一示范,手把手教孩子们体味笔锋在纸上行走的韵律。孩子们个个全神贯注,小脸上满是认真神色,每一次尝试都让笔下的线条更显沉稳。10岁的小学员马斯婷童言稚语却道出了真趣:“毛笔像在纸上跳舞一样,写出的字比铅笔好看多了!”——童真的喜悦点亮了每一笔画的灵性,墨色浸润处,不仅留下字迹,更种下对文化根脉的初识与亲近。

假日学校负责人感慨道:“这些娃娃们平常摸惯了电子屏幕,毛笔字接触少。书法课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一笔一画去琢磨,既磨练了性子,也种下了文化的种子。”这些课程作为村中“文化润心”项目的重要环节,不仅为孩子们假期生活增添意趣,更是以墨为媒,将传统文化无声注入乡土血脉的精心之举。

横竖之间,是孩子们一笔一划的专注探索;撇捺之中,蕴含着一个乡村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守望。河东村假日学校这方小小的书法天地,让墨香不只是墨香,它正悄然成为孩子们精神家园的一缕阳光,也化作滋养乡土未来的一份深沉力量——在横竖撇捺间,孩子们书写的不仅是工整汉字,更是乡村文化赓续的崭新未来。


白峰街道小门工业社区:折纸里的 “大奥秘”

7月24日上午,小门工业社区假日学校的教室里彩纸翻飞、笑语不断。青年志愿者王思缘带来的一堂创意折纸课,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手工创作的乐趣,更通过“小折纸”连接“大科学”,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知新世界的窗口。

“大家知道吗?我们平时玩的折纸,还能帮上航天的大忙呢!”课堂一开始,王思缘没有急于教步骤,而是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她结合图片和简单动画,向孩子们介绍了工程师如何借鉴折纸的“折叠 - 展开”原理,设计出可压缩、能精准舒展的航天望远镜部件,让庞大的设备顺利进入太空。

“原来折纸这么厉害!”“太空里也有折纸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纷纷举手提问。王思缘笑着解答,同时顺势引导:“折纸既能服务高科技,也能变成我们身边的小美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试,让彩纸‘变身’吧!”

课堂实践环节,王思缘从简单造型入手。在她的分步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对折、翻折、压痕,一张张正方形彩纸渐渐 “活” 了过来——有的变成了摆着尾巴的鲸鱼,有的化作了色彩鲜亮的热带鱼。“老师你看我的鱼!”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展示,稚嫩的脸上写满成就感。

基础练习后,课程进入“进阶挑战”—— 折一朵玫瑰花。这需要更细致的操作:如何让花瓣呈现自然的弧度、怎样叠加出层次分明的花型…… 面对难点,王思缘耐心地巡回指导,手把手纠正折法,鼓励孩子们“再试一次,注意每一步的角度,花瓣就会像真的一样立体”。

经过反复尝试,当一朵朵形态各异的纸玫瑰在孩子们手中绽放时,教室里响起了欢呼。“这是我折过最难但最漂亮的东西!” 汪尹薇小朋友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

折纸看似简单,却能锻炼观察力、专注力和空间想象力。 这门古老的技艺如今已焕发出新的活力。除了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折纸原理还被用于设计可折叠轮椅、便携式救灾帐篷等民生用品,真正实现了“小技艺解决大问题”。通过这样的课程,也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小事物里的大奥秘”。


小港街道枫林社区:多彩课程伴成长,非遗竹编画活动

蝉鸣聒噪的夏日,枫林社区暑期假日学校成了孩子们的欢乐阵地。自2025年7月7日起,这所专为辖区42名产业工人子女开办的假日学校正式开课,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既丰富多彩又意义非凡的暑期学习之旅。截至目前,课程已进行过半。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在各式各样的课程中收获满满,知识与技能得以增长,对传统文化和生活的热爱也愈发强烈。假日学校精心规划,安排了六周不同主题的课程,安全教育、手工创作、文化传承、艺术修养等方面应有尽有,力求全方位陪伴孩子成长。

7月24日上午,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枫林社区暑期假日学校的教室里,室内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氛围与欢乐气息,一场非遗竹编画手工活动精彩开展,孩子们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踏入传统非遗文化的奇妙世界。

活动现场,徐欣老师率先为孩子们介绍竹编画这一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从古老竹编工艺在岁月长河里的起源,到不同历史时期竹编画的发展演变,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好似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孩子们听得入神,眼神里满是好奇,对竹编画这一传统技艺有了初步认知。

紧接着,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迎来亲手制作竹编画的环节。老师把提前准备好的竹条、胶水、画框等材料分发给大家,而后耐心细致地示范每一个步骤。怎么挑选合适的竹条,怎样把竹条巧妙编织成精美的图案,老师将每个细节都讲解得清清楚楚。孩子们围坐在老师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示范,眼神里的好奇与兴奋快要溢出来。

实际操作时,有的孩子选了聪明勇敢的哪吒图案,红、黄、橙等色彩的竹条,在他们手中慢慢勾勒出哪吒那灵动又神气的模样,额头上的印记、俏皮的表情,都被细细编织出来;有的孩子则选择向妈妈表达爱意,“妈妈我爱你” 字样搭配亲子依偎的剪影,竹条交错间,藏着对妈妈的深情,旁边 “感恩有你,愿时光慢一些” 的文字,更是让这份爱满溢;更多孩子选择向祖国告白,“我爱你中国”“我爱我的祖国”等作品中,中国地图的轮廓、飘扬的旗帜、庄严的建筑,被彩色竹条生动呈现,每一道纹理里,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

编织过程中,困难也不少。竹条太硬,不好弯曲,想做出细腻的弧度得费好大劲;编织的图案容易松散,刚编好一部分,稍不注意就散开,得重新来过。可孩子们没气馁,积极向老师和身边小伙伴请教,你帮我扶着竹条,我给你出主意调整,互相帮助着克服困难。

班主任徐欣老师在活动现场不停穿梭,目光时刻关注着每个孩子的进度,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她笑着说:“非遗文化是咱中华民族的瑰宝,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体验这些技艺,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更能在他们心里种下对传统文化认同和自豪的种子。” 经过一个多小时努力,一幅幅充满创意与童趣的竹编画作品逐渐成形。孩子们手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又喜悦的笑容。拿着哪吒竹编画的乐逸扬,开心地展示哪吒的 “神通”;制作 “妈妈我爱你” 的刘古月,盼着回家给妈妈惊喜;那些完成爱国主题作品的孩子,更是挺直腰板,满是骄傲。他们纷纷说,这次活动太有趣了,学到新手工技能,还懂了非遗文化的魅力,盼着以后能参加更多这样的活动。

此次非遗竹编画手工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给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了彩,也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出了份力。枫林社区暑期假日学校会继续秉持寓教于乐的理念,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这个暑假,被知识填满,被欢乐包围,满是难忘的意义,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一段闪闪发光的记忆 。


春晓湖工业社区:琴瑟留古调,曲追鸣阳春

7月22日,郭巨街道关工委朱文龙老师在春晓湖工业社区开展的 “琴瑟留古调,曲追鸣阳春” 非遗文化课,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更成为春晓湖工业社区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里程碑,深刻影响着社区的育人格局与文化定位。

从朱文龙老师对家乡郭巨村的深情讲述开始,孩子们便沉浸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中。郭巨村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如涓涓细流汇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了解异乡故事的同时,也间接加深了对自身所在社区文化氛围的感知。这种以他乡为镜的讲解方式,为春晓湖工业社区的孩子们搭建了文化对比与认知的平台,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去探寻身边的文化印记。

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解中,抬阁这一极具特色的遗产引发孩子们的热烈追捧。朱老师通过细致的讲解、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将抬阁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对抬阁的好奇与喜爱,折射出春晓湖工业社区孩子们对多元文化的渴望,而此次课程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填补了社区在非遗文化教育方面的空白,为社区文化教育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课程的开展,是春晓湖工业社区 “文化浸润计划” 的生动实践,更是社区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它切实拓宽了孩子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让工业社区的孩子们在接触工业元素之余,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社区负责人表示,后续假日学校将开展的非遗手作、民俗体验等系列课程,将进一步巩固此次课程的成果。这一系列举措,将持续提升春晓湖工业社区的文化软实力,为区域内社区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指尖上的传承:峙东社区关工委“开心小厨房”飘香,萌娃巧手学做宁波老底子“蚕茧”

7月25日下午,阳光正好,峙东社区活动中心里一片欢声笑语,备受孩子们喜爱的“开心小厨房”再次飘起诱人的香气!这一次,社区特别邀请了热心的居民、擅长宁波传统点心的贺友常师傅担任“美食导师”,带领假日学校的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美食体验课”——亲手制作宁波地道的老底子小吃“蚕茧”。

活动伊始,贺师傅早已将精心拌好的糯米粉面团准备妥当,散发着淡淡的米香。小朋友们午休的刚结束,便迫不及待地洗净小手,化身成一群跃跃欲试的“小小点心师”。看着案板上雪白柔软的面团,孩子们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贺师傅笑容可掬地站在孩子们中间,开始了耐心细致的教学。 孩子们围在贺师傅身边,聚精会神地看着,小脑袋一点一点,努力模仿着师傅的动作。贺师傅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不时俯身指导:“小手轻一点,对,就这样,慢慢搓圆…” 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孩子们领悟得飞快,从一开始的生疏,很快就掌握了搓揉的要领,动作越来越有模有样。

不一会儿,操作台上就摆满了孩子们的“杰作”,虽大小略有差异,但个个圆润饱满,憨态可掬,像极了真正的蚕宝宝结出的茧子。制作完成的“蚕茧”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由工作人员陆续送入厨房,下锅烹煮。空气中渐渐弥漫开糯米贺桂花特有的香甜气息,勾得小厨师们翘首以盼。

随着热气腾腾的“蚕茧”出锅,最激动人心的品尝环节到了!孩子们井然有序地排着队,领取自己亲手制作的美味。咬一口软糯弹牙的“蚕茧”,孩子们满足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赞美。现场出现了许多温馨又有趣的画面:几位平日里在家对糯米点心“兴趣缺缺”的小朋友,此刻却吃得格外香甜,不一会儿就把自己那份“蚕茧”消灭得干干净净;更有不少小朋友吃完后意犹未尽,捧着碗眼巴巴地问老师:“老师,还有吗?太好吃了!” “老师,有盖子吗?我想把这好吃的带回家给爸爸妈妈也尝尝!” 那份想把美味和喜悦分享给家人的迫切,让在场的老师和贺师傅都忍俊不禁。

此次“开心小厨房”之宁波“蚕茧”制作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美食体验课。它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亲身体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贺师傅这位社区“宝藏”手艺人的倾情传授,这道承载着宁波地方特色和几代人记忆的“老底子”小吃,以最直观、最香甜的方式,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心田。峙东社区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传统美食文化在童趣盎然的互动中得以生动传承,也为孩子们的假日增添了甜蜜而富有意义的一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