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工信息 > 工作动态
关工信息    
  工作动态
  花絮采撷
  通知公告
  计划总结
网站搜索    
工作动态    
北仑区暑期假日学校之非遗传承篇(十四)
时间:2025-07-30   阅读:次   来源:北仑区关工委办公室综合
【文字

小港街道枫林社区:古韵新姿绽社

近日,枫林社区暑期假日学校里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氛围,孩子们在舞蹈老师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紧锣密鼓地排练以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阮郎归・初夏》为蓝本的舞蹈。通过舞蹈的形式,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阮郎归・初夏》一词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的初夏画卷。“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在林老师的示范下,孩子们用灵动的身姿模仿绿槐的摇曳、高柳的摆动,以及新蝉乍歇的瞬间,将初夏时节的生机与静谧展现得淋漓尽致。

排练过程中,孩子们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专注度。尽管夏日炎炎,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依然全情投入,每一个动作都认真揣摩,每一个表情都精心雕琢。遇到困难动作,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参与排练的罗晨琳小朋友兴奋地说:“以前读这首词,只是觉得文字很美,通过这次排练舞蹈,我好像走进了词里,真正感受到了古人生活的美好,也更喜欢古典诗词了。”

林老师表示,选择《阮郎归・初夏》进行舞蹈排练,旨在让孩子们在艺术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舞蹈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艺术表现力,更能让他们在理解诗词内涵的过程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升文化素养。

此次排练活动是枫林社区暑期假日学校丰富课程的一部分。社区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通过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下来,孩子们将带着精心排练的舞蹈,在小港街道假日学校的文艺汇演中精彩亮相,向更多人展示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独特理解和演绎,为社区的夏日增添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


柴桥街道芦源社区:花乡研学传非遗 巧手共绘团结扇

近日,芦源社区组织辖区20余名儿童走进花农客厅花乡研学基地,开展“花乡研学 不见不‘扇’”主题手工扇制作活动。壮族、苗族等各族孩子们围坐一堂,以花为媒、以扇会友,在指尖流转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活动伊始,北仑区文化加油站的王慧琳老师娓娓道来竹编的历史脉络:“这项古老手艺已在中华大地延续数千年,其中竹扇更是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巧妙融合。”她一边展示精美的竹编扇作品,一边细致讲解“挑一压一”的编织诀窍,指尖翻飞间,竹丝仿佛有了生命。

实践环节里,孩子们跃跃欲试。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纤细的竹篾在小手中逐渐成形。大家纷纷融入巧思,有的孩子在扇柄系上五彩流苏,有的贴上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有的孩子以花乡芦源为灵感在扇面画上了杜鹃花。编到复杂处,孩子们自发互相搭手,欢声笑语在花农客厅里荡漾。

“竹条要编得密才结实,就像我们大家心靠得近才温暖。”社区工作人员看着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竹扇互相展示,欣慰地说,“这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匠心与团结的传递。”活动尾声,孩子们挥动着独一无二的竹扇,清凉的风里飘着成就感,也载着跨民族的友谊。

此次活动以竹为骨、以艺为桥,让非遗技艺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更让民族团结的情谊在协作中悄然生长。芦源社区将持续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让民族之花在社区沃土上常开不败。


小港街道竺山社区:从动物尾巴到京剧脸谱,童心与国粹齐飞扬


“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7月26日,小港街道竺山社区内童声笑语交织,“小蜗牛”公益亲子阅读会如约而至。公益讲师何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绘本《这样的尾巴可以干什么》的奇妙世界,并亲手绘制流光溢彩的京剧脸谱,在趣味互动中深植服务“一小”理念,为社区儿童成长注入温暖力量。

何老师以生动讲述翻开知识画卷:“如果你是一只长颈鹿,如何用尾巴赶走讨厌的苍蝇?”问题抛出,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想象力如翅膀舒展——大象尾巴能作“驱蝇拍”,鳄鱼尾巴是“水中桨”……问答间,动物身体功能的奥秘化作趣味探索,科学认知悄然萌芽于幼小心灵。

阅读余韵未消,孩子们即刻化身“非遗小匠人”。铺开素白脸谱,稚嫩小手专注描绘鲜艳纹样,再缀以晶莹彩钻,传统京剧符号焕发童真新意。当亲手装好扇柄,一张张独特脸谱瞬间“活”了起来,国粹魅力在亲子协作中流淌传承。

从绘本共读到非遗体验,“小蜗牛”始终以服务“一小”为锚点。正如蜗牛缓行却坚定,项目专注社区“小”天地,珍视儿童成长“小”需求,以阅读为舟、以手作为桥,将文化滋养与亲子温情送入寻常家庭。一位家长感叹:“孩子不仅玩得开心,更在活动中懂得合作与创造,‘小蜗牛’真正走进了我们心里。”


大碶街道金泉社区:我陪孩子读经典,共筑非遗传承梦——《说文解字》进课堂


7月17日,金泉社区关工委与灵岩社区关工委携手,在灵岩社区文化礼堂内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教育活动——“我陪孩子读经典:《说文解字》进课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探索汉字这一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课堂上,庄丹萍老师以生动的多媒体资料,引领孩子们穿越时空,见证了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字的奇妙演变。通过解析“日”、“旦”、“晴”等汉字,孩子们不仅领略了古人造字的智慧,更深刻感受到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载体所蕴含的深厚底蕴。

互动环节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争相分享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与感悟,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一位同学在分析“休”字时,感慨于古人造字的精妙,赢得了阵阵掌声。此外,“汉字猜猜猜”小游戏更是将学习趣味化,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加深了对汉字字形的记忆与理解。

此次活动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未来,两社区将继续推进此类特色课程,让更多的孩子在经典诵读中感受非遗魅力,共同守护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霞浦街道黄鹂社区:笔墨传承 书写未来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7月22日上午,黄鹂社区书画协会联合社区关工委开展“书法启蒙进社区”活动。协会会长张曾莹现场教授辖区30余名小朋友软笔书法基础技巧,并指导孩子们书写“上、士、王”三个字,在横竖撇捺间感受汉字之美,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活动伊始,张老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书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书法不仅是写字,更是一门艺术,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他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握笔姿势和运笔技巧,强调“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书法要诀。  

在实践环节,孩子们聚精会神地临摹“上、士、王”三个字。张老师耐心指导每一位小朋友:“‘上’字要平稳端庄,‘士’字要挺拔有力,‘王’字的三横要有变化,体现书法中的节奏感。”小朋友们认真练习,虽然笔触稚嫩,但每一笔都饱含热情。

这样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不仅让孩子学到了书法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更为他们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