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街道黄鹂社区:童心绘纸鸢,非遗共传承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7月21日,黄鹂社区假日学校组织辖区30余名小朋友,在五老志愿者林明良的带领下,开展“非遗纸鸢进社区”手工制作活动。通过老幼互动的形式,让非遗技艺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活动中,林爷爷手持自制纸鸢,向孩子们讲述风筝的千年历史。“纸鸢也就是风筝,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小朋友们听得入神。随后,林爷爷从扎制竹篾骨架、裱糊宣纸到绘制图案,手把手教学。孩子们听得认真,学得专注,活动室里满是纸张翻动和画笔摩擦的细微声响。 经过一小时的创作,一只只形态各异的纸鸢初具雏形,这种“银发智慧”与“童真创意”的碰撞,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大碶街道金泉社区:非遗八段锦进社区,少儿习练传薪火 7月25日上午,金泉社区关工委与灵岩社区关工委携手,邀请到陈玉伟老师将古老的非遗项目——八段锦引入社区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体验。 课程伊始,陈老师向孩子们详细讲述了八段锦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作为一项流传千年的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不仅是强身健体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的璀璨明珠。 
在孩子们期待的目光中,陈老师开始逐一示范八段锦的经典动作。从“两手托天理三焦”的舒展大气,到“调理脾胃须单举”的柔和流畅,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对健康的追求。孩子们紧紧跟随陈老师的节奏,认真模仿,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那份专注与热情却丝毫不减。 陈老师不仅耐心纠正孩子们的动作,还巧妙融入趣味知识,让原本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在示范“调理脾胃须单举”时,他指着天边的云彩,幽默地说:“左边手举高,像把饭香送到天上;右边手按低,帮小肚子消化食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动作也更加自然流畅。随着一遍遍的练习,孩子们的动作越来越熟练,精神风貌也愈发饱满。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一张张充满活力与自信的脸庞。 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八段锦课程的成功开展,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健康与快乐,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未来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小港街道陈山社区:妙解《黄帝内经》 “顺应四时”入童心 7 月 25 日上午,陈山社区假日学校里座无虚席,30 名青少年齐聚一堂,聆听中心学校教师徐宏波带来的《黄帝内经》主题讲座。 此时正值三伏暑天,徐宏波老师以“顺应四时”为核心展开讲解。她借助精心制作的 PPT 课件,将这部深奥的中医典籍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等经典语句搭配生动的动画示意图,直观阐释了夏季起居饮食的养生智慧,引发孩子们阵阵讨论。 
课堂上,徐宏波老师用通俗的表达拆解传统医学知识。课后,五年级学生小林拿着笔记兴奋地说:“原来《黄帝内经》不是老古董,里面的知识特别实用,我要回家帮外婆实践这些养生方法。”
徐宏波表示:“青少年处于成长关键期,在他们心中种下敬畏生命的种子,比单纯传授知识更有意义。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让孩子们感受传统中医智慧的魅力。” 白峰街道怡峰社区:中药科普进课堂 少年初识本草香 7月25日上午,怡峰社区假日学校里弥漫着淡淡的药草香,白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钟超医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中药科普课。通过实物展示、功效讲解和趣味互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中药,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带着特殊气味的东西是什么吗?”钟医生刚把一个装满药材的药包放在桌上,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围观。里面整齐摆放着黄芪、金银花、陈皮等常见中药,形态各异、气味不同。钟医生拿起一颗枸杞,笑着说:“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枸杞,它可是个‘宝贝’,能滋补肝肾、明目,平时泡水喝对身体很有好处。”他一边展示药材,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每种中药的名称、产地和功效,还穿插着有趣的小故事:“陈皮就是橘子皮晒干后制成的,存放时间越久效果越好,所以叫‘陈’皮,它能帮助消化,家里炖肉时放一点,还能去腥味。” 在讲解中药配伍时,钟医生用“中药小团队”来比喻:“就像我们做游戏需要分工合作,中药治病也常常是几种药材搭配使用。比如金银花和连翘搭配,能增强清热解毒的效果,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像黄芪切片后更容易发挥药效,陈皮经过晾晒和存放,药性会更加温和。”孩子们都听得相当入神。 “这样的科普课太有意义了,不仅认识了中药,还了解了其中的文化,比看书生动多了。”四年级的小宇说道。此次活动不仅推广和普及了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同时也增加了青少年对传统中医知识的理解,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青少年的心中扎根、发芽。(通讯员 何宁) 大碶街道清泰社区:九峰行走课堂之“篆香轻舞,邂逅非遗”暑期研学活动 袅袅青烟中,古老的篆香纹路在孩子们手中缓缓成型。7 月 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 “篆香轻舞,邂逅非遗” 暑期研学活动在九峰儿童森泰馆温馨开讲,15 位小朋友通过沉浸式体验,在幽幽香气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活动现场,原木长桌上整齐摆放着香粉、篆香模、灰押等专业工具,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檀香气息。非遗传承人朱老师首先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解香文化的历史渊源:“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用香祭祀天地,到了宋代,篆香焚香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 孩子们围坐成圈,眼神中充满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向往。 
在实操环节,老师示范篆香制作的完整工序:理灰、压平、置模、填香、起篆、焚香,每一步都讲究 “轻、稳、匀” 的力道。“香粉要填得饱满又不能溢出,起篆时手不能抖,就像呵护一件珍贵的艺术品。”10 岁的小林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用小勺将银灰色香粉填入莲花纹篆香模,当完整的莲花图案在香灰上浮现时,他兴奋地举起作品展示。 当最后一缕香烟在暮色中消散,森泰馆内余香未散。15枚凝聚着文化记忆的篆香,不仅记录着少年们与非遗的初次邂逅,更在青烟缭绕中,为传统文化传承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这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