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碶街道镇定社区:廉风伴军魂,红心代代传 八一建军节前夕,镇定社区的红色氛围愈发浓厚。7月25日,社区活动室内透着别样的庄重,一场以“传承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此展开。“一老一小”群体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退役老兵的军旅故事,在感悟“军魂”的炽热与忠诚中,悄然接受“廉”文化的浸润与洗礼。 退役老兵陈万传端坐台前,胸前的军功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奉献与荣光。他用朴素而有力的语言,缓缓回溯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没有过多渲染的辞藻,却字字千钧。他不仅讲述了军营严苛训练锻造的钢铁意志、戍边岁月中孤独却坚定的守望,更分享了那些深植于军人血脉中的“廉”之光华:“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压缩饼干也要掰着分,绝不私占;执行任务时,面对诱惑,纪律是铁,清廉是金;战友间的情谊,纯粹得不掺半点杂质,靠的是肝胆相照、光明磊落。” 
陈老的故事像一块磁石,牢牢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五老”志愿者眼眶湿润,那些相似的时代记忆与朴素坚守在心中翻涌;少年们则挺直腰板,眼神里除了敬仰与向往,更添了一份对“干净”“清白”这些军人本色的思考。 活动间隙,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依次走上台前。他们手中紧握着自己写下的感悟卡片,稚嫩的字迹间流淌着对军魂的初识与对清廉的懵懂理解。 一个接一个,孩子们用清脆而认真的声音,分享着聆听陈爷爷故事后的心声。有的孩子说:“我记住了陈爷爷说的,饼干要分着吃,不能自己藏起来,这叫公平!”;有的孩子复述:“爷爷说纪律是铁,遇到‘糖衣炮弹’也要像钢铁长城一样坚固!”;还有的孩子童声朗朗:“我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做个光明磊落的好人!” 陈万传专注地聆听着每个孩子的分享,当听到孩子们用自己纯真的语言复述出“公平”、“纪律”、“干干净净”这些关键词时,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无比欣慰的笑容。他伸出苍劲有力的大手,与孩子们的小手一一相握,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这一刻,苍老的手掌与稚嫩的小手交叠,过去的峥嵘与未来的希望相遇。 “一老一小”在红色宣讲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镇定社区的这场活动不仅让爱国的情怀深深扎根,更让廉洁自律、光明磊落的精神品格,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永恒传承,为孩子们未来的人生道路点亮一盏明灯。
白峰街道怡峰社区:笔墨传承红色记忆 少年书写抗战情怀 7月28日,怡峰社区假日学校开展了以“铭记抗战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写作系列活动。白峰小学姜奕群老师带来了写作指导课程,引导青少年们将所学所感落笔成文,用笔墨传承红色记忆,让抗战精神在笔尖流淌。 上午9点,写作指导课正式开始。姜老师以一段抗战纪录片片段切入,画面中硝烟弥漫的战场、战士们冲锋的身影,瞬间将孩子们带回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战士为什么不顾生命危险冲锋陷阵吗?”姜老师的提问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在热烈的讨论后,她总结道:“因为他们心中有家国,肩上有担当,这就是我们要铭记的抗战精神。”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把握写作方向,姜老师从“历史细节”“英雄故事”“精神传承”三个维度展开指导。她分享了北仑当地的抗战故事:1941年,北仑民众自发组织抗日武装,在大碶、柴桥等地开展游击战争,用土枪土炮阻击日军。“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就是写作的好素材。”姜老师说:“写历史不是罗列时间线,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艰辛与不屈。” 在写作技巧方面,姜老师重点讲解了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打动读者。“可以写战士们布满伤痕的手,描述他们破旧却整洁的军装。”她现场示范了一段片段描写,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战士擦拭步枪的场景,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细节的力量。 下午,写作实践环节如期进行。孩子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上午学到的知识和内心的感悟融入字里行间。有的孩子聚焦北仑当地红色故事,通过描写当地现状与历史回忆的对比,抒发“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感慨;有的孩子写下自己对“红色血脉”的理解,立志要传承抗战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一张张纸上,稚嫩的笔迹书写着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崇敬。 写作是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今天的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抗战历史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力量的故事。让孩子们在书写中感悟历史、汲取力量,真正做到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当稚嫩指尖触碰烽火:一堂让历史“活”起来的红课 勋章在老兵胸前轻响,引得一张张稚嫩脸庞仰起。7月25日上午,硝烟散去的故事,随着老物件上的斑驳印记,在黄鹂社区假日教室里缓缓苏醒。区关协老战士关爱教育团走进霞浦街道黄鹂社区假日学校,以“一段战场经历、一件军旅老物、一曲铿锵红歌、一幅殷殷寄语”为主线,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沉浸式红色教育课,让红色基因在少年心中深深扎根、悄然萌发。 
战火亲历者动情讲述,将那段峥嵘岁月真实呈现。老战士张信良深情回忆战场上的生死抉择。当他提及战友以血肉之躯掩护百姓转移时,现场孩子们屏息凝神,神情专注。“爷爷,您害怕吗?”一名小学生轻声问道。张信良轻抚胸前勋章,坚定回答:“怕,但身后是祖国和亲人,一步都不能退!”这句朴实而坚毅的话语,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英雄在枪林弹雨中铸就的如山信念。

活动现场,陈列着老战士从战场带回的珍贵实物。斑驳的军用水壶布满弹痕,曾穿越炮火为战友输送生命之源;留痕的急救包,刻着战火记忆;褪色的战场帆布包,承载着老兵一生的信仰。孩子们怀着崇敬,轮流轻抚展品,指尖仿佛划过历史的沟壑。“背包这么旧,爷爷们却当宝贝。”一名女孩在日记本上工整写下:“因为他们把青春缝进了里面。”这些老物件,是历史的无声证言,更是革命精神的生动载体,让孩子们触摸到那个年代滚烫的热血与担当。 
一曲《再见吧,妈妈》,引发全场动容。老战士张岳平颤声唱起出征曲,“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的豪情未减当年。熟悉的旋律仿佛将孩子们带回烽火岁月。稚嫩童声自发加入,与苍老嗓音交织,两代人的爱国心在旋律中同频共振。红歌,不只是一段旋律,更是烽火年代先辈用热血写就的铮铮誓言,其传递的精神力量,深深震撼着每个孩子的心灵。

活动尾声,老战士顾建才挥毫泼墨,写下“少年志在四方,家国永在心中”的寄语,并赠送给孩子们。这简短的话语,饱含着一位老兵对孩子们的殷切祝福与期望,希望他们能志存高远,将家国情怀铭记心间。孩子们接过这份特殊的礼物,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堂沉浸式的红色教育课,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传承。通过老兵亲述、战地旧物、激昂红歌与深情寄语,红色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田悄然播下,静待生长。

“少年志・红色启蒙”—— 假日学校读书会启航——小港街道假日学校掀起青少年红色教育热潮 当一粒火种点燃更多火种,当一代少年承接上一代的精神火炬,红色血脉的赓续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7月25日下午,小港街道关工委举办的“少年志・红色启蒙”—— 假日学校读书会在高河塘社区“伙伴计划”示范站拉开帷幕。13个社区的假日学校优秀学员齐聚一堂,通过沉浸式阅读、互动式分享与创意实践,共同追寻张困斋烈士的少年足迹,感悟红色信仰的永恒力量。 “张困斋13岁便以诗明志‘天下兴亡事,书中亦有责’,这份家国情怀令人动容。”随着假日学校美佳老师的深情讲述,少年榜样张困斋从故事中走来,孩子们屏息凝神,跟随老师的叙述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从私塾苦读到接触新思想,从组织学运到秘密传递革命刊物……一幅少年张困斋立志求学、追求进步的画卷徐徐展开,他用行动诠释了“困难是磨刀石,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韧品格。 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读书讨论环节,13名假日学校优秀学员化身“红色宣讲员”,结合自身经历畅谈感悟。“以前遇到数学题太难就想放弃,现在知道张爷爷在更艰难的环境下都坚持学习,我也要像他一样勇敢!”来自枫林社区的代子睿同学话音刚落,现场便响起热烈掌声。孩子们或分享克服学习困难的经历,或讲述承担班级责任的实践,稚嫩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红色精神”的深刻理解。 
此外,活动现场,孩子们还以“我心中的少年张困斋”为主题,用彩笔勾勒出心中的红色偶像,分享读书感悟。 本场活动聚焦张困斋同志的少年时期,以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方式,讲述其立志求学、追求进步的故事。”街道关工委负责人表示,这场“少年志・红色启蒙”读书会,不止于是一次简单的假日活动,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建起“少年榜样照亮少年成长”的桥梁,在孩子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小港街道竺山社区:假日学校聆听植物里的革命故事
听着激昂的红色军歌走进历史,从红薯藤里读懂军民情谊,在樟树果的纹路里触摸战火痕迹,跟着艾草菖蒲排练情景剧重现革命岁月……7月25日下午,小港街道竺山社区假日学校里暖意融融,30余位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胡勇老师正带着他们翻开《绿植中的红色故事》,在花叶根茎间打捞那些藏在植物里的革命记忆。 植物密码,解锁烽火记忆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当熟悉的红色军歌旋律在教室响起,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轻哼,小脸上满是认真。胡勇老师站在讲台上,笑着按下暂停键:“这歌声里藏着今天的钥匙——咱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能住着红色故事呢。” 从事公益科普工作7年的胡勇,早已练就了把厚重历史讲得鲜活的本事。他先举起一张红薯藤的图片:“大家看这藤蔓,结出的红薯甜丝丝的。可当年红军路过村庄,哪怕饿肚子,也绝不会随便挖老百姓的红薯——这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矩,红薯藤爬过的土地,都记着这份纪律呢。” 接着,屏幕上跳出樟树果子的特写,深紫的果子像一颗颗饱满的玛瑙。“知道吗?有棵老樟树曾紧紧抱着炸弹,保护了周围的乡亲。”当讲到吊兰时,他话锋一转:“这看似普通的吊兰,曾是红军的‘通讯员’,叶片的摆动里藏着秘密信号呢。” “原来植物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孩子们瞪大眼睛,对胡老师的讲解频频点头。 
菖蒲为信,演绎革命传奇 “端午时节,艾草菖蒲除了驱虫,还藏着浙东江姐冯和兰的故事。”胡老师深情讲述着。当故事进展到如何用不起眼的菖蒲叶传递生死攸关的情报时,孩子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我来演冯老师!”“我当国民党军!”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场浓缩历史风云的情景剧就地展开——小“冯和兰”机警地将纸条塞进嘴里,面对“国民党军”的盘问,扮演学生的孩子巧妙应答,紧张与智慧在童真的演绎中流淌。一片小小的叶子,此刻重逾千钧,成为连接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的无形密码。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奶奶说‘菖蒲是端午的英雄’!”扮演者李欣悦小朋友感慨道。 野菜求生,知识就是力量 “红军过草地时,战士们太饿了,哪些植物能帮他们渡过难关呢?”胡勇抛出问题,屏幕上出现了松潘矮泽芹和紫花碎米荠两个选项。 “我觉得是碎米荠!”9岁的陈诺第一个举手,“听起来像能吃的,碎米一样小,可能更安全。”旁边的李想摇摇头:“松潘矮泽芹,名字里有‘芹’,芹菜能吃,这个可能也能吃?”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声、争辩声此起彼伏,植物学名不再冰冷,瞬间化为关乎生存的抉择。在这烧脑又有趣的“野外求生”模拟中,先辈的艰辛与智慧以最直观的方式烙印在孩子们心间。 植物无言,却深藏着一个民族于荆棘中跋涉、于黑暗中坚守的壮阔史诗。胡勇老师七年来坚持浇灌的这方科普园地,让革命传统的根脉,借由一草一木的鲜活姿态,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悄然萌发新绿。当自然知识邂逅红色基因,历史便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在下一代心中生长出最坚韧的传承之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