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工信息 > 工作动态
关工信息    
  工作动态
  花絮采撷
  通知公告
  计划总结
网站搜索    
工作动态    
北仑区暑期假日学校之阵地研学篇(八)
时间:2025-07-30   阅读:次   来源:北仑区关工委办公室综合
【文字

霞浦街道凤凰社区:探秘“绿色钢厂”,邂逅智慧“宁小铁”

7月24日,凤凰社区关工委创新假日课堂形式,组织35名社区假日学校青少年走进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厂区,开启了一场融合工业奥秘与前沿科技的研学之旅。孩子们不仅亲眼见证了钢铁生产的现代化流程,更与厂区新晋“科技明星”——智能巡检机器人“宁小铁”进行了一次趣味互动,收获满满。

安全护航,走进钢铁“智造”核心

活动严格遵循工业参观规范。在专业安全员的细致讲解和全套防护装备保障下,学生们有序进入生产区域。透过特设的安全观察窗,巨大的高炉、奔腾的铁水、自动化轧制线的精准操作尽收眼底,书本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疑问,在轰鸣的机器与流动的钢水中找到了生动答案。

绿色科技与智慧“新宠”同亮相

讲解员着重介绍了宁钢在环保领域的持续投入:先进的余热余能回收系统、高效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厂区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彻底刷新了学生们对传统钢铁行业的认知,“绿色钢厂”理念深入人心。

“宁小铁”登场,点燃探索热情

本次参观的亮点无疑是近距离接触宁钢最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宁小铁”。这只灵活高效的“电子狗”立刻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宁小铁”的工作场景:它能够代替人工,在复杂或存在潜在风险的区域,如高温设备附近、狭长管廊等进行自主巡逻,利用搭载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环境温度、气体浓度等,并将数据实时回传控制中心,大大提升了巡检效率和安全性。

“它真的像小狗一样灵活!”“它能发现人看不到的问题吗?”学生们围着“宁小铁”兴奋地提问,讲解员一一解答,并解释了其在保障安全生产、预防故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场与智能机器人的亲密接触,让孩子们对“智能制造”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原来我们身边的大桥、汽车用的钢材是这样智能、绿色地生产出来的,还有这么酷的机器人帮手!”参观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这场融合了传统工业力量和现代智能科技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普及了工业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了崇尚科学、关注技术创新、投身实体经济的种子。凤凰社区假日学校负责人表示,将持续链接优质社会资源,让孩子们走出课本,为青少年搭建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与科学探索平台。

柴桥街道芦中社区:家门口的自然课堂 走进镇海棘螈的生存密码

7月23日,芦中社区开展“探秘镇海棘螈”花乡研学课堂,20余名小朋友通过“知识讲解+手工创作+实地观察”的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感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的独特魅力。

活动首站来到花农客厅,讲解老师林芳洁以一段记录短片开启了课堂。通过互动问答,孩子们了解到镇海棘螈作为全球仅存的珍稀物种,仅分布于北仑林场几处狭窄区域,因其独特生物学特征和演化特征被誉为“活化石”,也被誉为宁波“大熊猫”。

“老师,我觉得镇海棘螈的小宝宝有点像青蛙的小时候。”面对小朋友的疑惑,林老师解释道:“因为镇海棘螈和青蛙都是变态发育,幼年体的时候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长大后上岸生活就可以用肺呼吸了。”

为让小朋友们有更好的研学体验,活动中特意准备了镇海棘螈的石膏娃娃,大家化身“小小艺术家”,用颜料为镇海棘螈石膏模型披上“新衣”。有的模仿其黑褐色保护色,将棘螈涂成全黑,有的则大胆设计荧光色系,给棘螈穿上斑斓外衣。8岁的赵若曦举着作品说:“我把棘螈宝宝画成黑色,希望它能够保护好自己!”

活动的压轴环节在北仑林场展开。在专业人员带领下,孩子们看见在水中的幼年体镇海棘螈、上岸后2厘米左右的镇海棘螈以及一只15厘米左右的成年棘螈。“小朋友们,大家不能用手触摸它们哦,不要让棘螈宝宝受到惊吓。大家可以看到它们的行动非常缓慢,所以他们的迁移能力很弱,加上栖息地的破坏,因此镇海棘螈的数量才会这么稀少。”工作人员解说道。

此次的花乡研学活动通过“认知-创造-实践”的闭环设计,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童心。芦中社区负责人李俊玲表示,未来将持续挖掘本土生态资源,打造更多“家门口的自然课堂”,助力青少年成长为绿色家园的守护者。

柴桥街道万景山社区:开展“深蓝课堂”船舶探索研学活动

7月23日上午,万景山社区假日学校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深蓝课堂”船舶探索研学活动。孩子们走出教室,登上船舶,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水上科技与安全学习之旅。

研学活动在船舶驾驶舱内展开。步入船舱,专业复杂的船舶操控系统瞬间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布满按钮、仪表盘和显示屏的操纵台宛如“船舶大脑”,令大家惊叹不已。在工作人员生动细致的讲解下,孩子们近距离了解了船舶的运行原理。讲解员现场演示操作,孩子们紧紧围聚一旁,好奇地观察仪表数据变化,积极提问互动。宽大的驾驶舱舷窗外,波光粼粼的水面与广阔的天空尽收眼底,更增添了探索的真实感。在交流互动中,孩子们沉浸在充满科技感的氛围中,深刻体会到船舶操控的智慧与现代水上交通管理的专业性。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船舶知识的科普,更是一堂生动的海洋意识与水上安全教育课。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对船舶有了初步认识,提升了水上安全意识,激发了探索海洋科技的兴趣。接下来,万景山社区假日学校将继续整合资源,创新实践,为青少年提供更多走出课本、开拓视野的优质研学平台,助力其全面成长。

白峰街道怡峰社区:学习梅盐精神 探寻红色记忆——梅山盐场纪念馆研学之旅

7月29日下午,怡峰社区假日学校的青少年们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历史探寻之旅。大家在社区门口集合,统一乘坐大巴车前往梅山盐场纪念馆,通过参观实物、聆听讲解,重温梅山盐场的奋斗岁月,感受先辈们的拼搏精神。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充满历史的照片巨大的黑白照片。“梅山盐场始建于1958年,当时来自各地的建设者们响应号召,来到这片滩涂,用双手把荒滩变成了年产万吨的盐场。他们住的是草棚,喝的是咸水,却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孩子们凑近照片,仔细打量着工人们简陋的工具和黝黑的脸庞,眼神中满是敬佩。在实物展示区,锈迹斑斑的盐耙、木质的盐桶、老式的抽水机等实物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1960年,盐场遭遇特大台风,盐田堤坝被冲垮,场长王师傅带领工人跳进齐腰深的海水里,用身体筑起人墙抵挡海浪,最终保住了盐场......”一段段文字记录着盐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我要学习盐场工人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后再也不浪费盐了,每一粒都来之不易”......稚嫩的声音传递着对先辈的敬意和传承奋斗精神的决心。

此次参观让青少年们近距离触摸历史,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盐场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勇往直前。

白峰街道小门工业社区:“我是小小盐农”走进梅山盐场纪念馆 触摸奋斗岁月的温度

7月29日上午,小门片区假日学校的“小小盐农”们踏着晨光走进梅山盐场纪念馆,一场跨越时空的“盐业寻根之旅”在此展开。

梅山盐场的创业史是一部滩涂变盐田的传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数千建设者从各地奔赴而来,用扁担、箩筐等简陋工具,在盐碱滩上筑起万亩盐田,书写了“向海要盐”的奋斗篇章。这些历史,通过纪念馆的展陈变得鲜活可感。

一进馆内,孩子们便被展柜里的老物件吸引,他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讨论:锈迹斑斑的盐耙齿间还沾着盐粒,磨损的扁担上留着深浅不一的勒痕,胶鞋鞋底的纹路里嵌着褐色的泥土。“原来以前制盐要先用这个工具把盐泥扒开,再靠人力挑到盐坦里暴晒啊!”

随后,孩子们走进“抢筑海堤”建设场景复原区。在风雨声与号子声中,蜡像再现了建设者冒雨夯土的画面。孩子们还体验了“模拟挑盐”,小扁担挑起“盐袋”的瞬间,他们真切体会到前辈们的艰辛。

此次活动以“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走进历史现场,不仅是为了传承盐业文化,更是希望让“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新一代心中扎根。梅山盐场的创业故事,如同盐田结晶的海盐,历经岁月沉淀愈发晶莹。而这场“寻根之旅”,正让这份精神的味道,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发酵、回味悠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