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实践课在还巢蘑菇农场欢乐上演。在宁波市关工委实施的“关工助力乡村青少年成长成才行动”项目组精心组织下,16组小记者亲子家庭走进由青年农创客柴安琪创办的还巢蘑菇农场研学基地,开展了一场以“小蘑菇大梦想”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这不仅是知识的科普,更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拓宽青少年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对现代农业和自然科学的兴趣,从而了解乡村、热爱乡村。 
还巢蘑菇农场是宁波首家以食用菌为主题的户外研学基地,作为市关工委首批帮扶的乡村振兴研学基地之一,还巢打破传统团建模式,将“农趣、湖滨、潮玩、山野”四大场景拓展,植入协作挑战、创意孵化、文化沉浸等模块,实现“体验式”组织力凝聚力升级。 活动在充满趣味的“蘑菇小课堂”中拉开帷幕。从神奇的菌丝世界到现代化的栽培技术,讲解员深入浅出的介绍,揭开了食用菌的神秘面纱。孩子们认真聆听,踊跃提问,表现出对微观生物世界的浓厚好奇。 
随后,最令人期待的亲手实践环节到来了。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化身“小小农夫”,走进温控菇棚,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平菇、香菇等,亲身感受收获的喜悦。紧接着,活动进入了更具挑战性的环节——亲手制作菌包。孩子们仔细地将培养料装入袋中,接种菌种,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蘑菇工厂”。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智慧与辛劳。 

活动的压轴环节是对还巢蘑菇农场主——柴安琪先生的专访。作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扎根乡村的青年代表,他与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从小长在宁波的乡村,特别喜欢吃长在山里的蘑菇。当兵退伍以后也做了很多职业,而乡村里面有很多大片的地方可以给我们发展,就选择了我最喜欢吃的蘑菇这个行业。我选择回到乡村,就是相信这片土地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和希望。”他动情地说,“看到你们今天对蘑菇产业表现出这么大的兴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乡村振兴需要新鲜的知识和年轻的血液,希望今天的经历能在你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未来也许你们就会用科技、用智慧、用创意,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好。”柴安琪的故事,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学习榜样,让他们看到了在乡村挥洒青春、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手捧着自己采摘的蘑菇和制作的菌包,脸上写满了成就感。一位家长感慨道:"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这就是最好的乡村振兴教育。" 本次研学活动圆满成功。孩子们带走的不仅是一篮篮亲手采摘的蘑菇和自制的菌包,更有一份对现代农业的崭新认知和对家乡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群年轻的探索者,正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新纽带,他们的成长足迹,也将为宁波的乡村振兴画卷绘上充满希望的青年色彩。 

部分同学的感受 原来蘑菇是从这样一株株的培养基上培育的(培养基由枯木、麸皮、石膏组成)。老师轻轻摘下一颗,菌菇从上到下由菌盖、菌褶、菌柄、菌环、菌丝、孢子组成。在菌盖上拍一拍,很多的孢子从菌褶里掉下来,在合适的环境里形成菌丝,交织成网,菌丝紧贴在一起形成菌菇,新生的菌菇长出地面,完全成熟后准备释放孢子,孢子随风而散,继续下一个循环,太神奇了!蘑菇的生长周期为4~5周,蘑菇的种类很多,颜色也很丰富,颜色鲜艳的不一定有毒,大家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镇海区鲲池小学 305班 韦星辰) 从顶部那宛如小伞的菌盖,到下面密密麻麻菌褶,再到神秘的孢子、优雅的菌环、坚实的菌柄,直至最底部的菌托,这一层层奇妙的结构仿佛讲述着生命的奇迹。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蘑菇的生长周期,从微小的孢子到丰满的成熟个体,每一个阶段都让我们感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活力。(镇海区中心学校宝山校区 307班 王馨乐) 老师教我们用手指捏住菌柄,顺时针一旋,蘑菇就“听话”地离开了菌床。看着自己摘到盒子里渐渐堆满形态各异的蘑菇,有的菌盖胖乎乎的,像撑开的小伞;有的菌柄细长,好像被风吹过低下了头,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些平时在菜市场见到的食材,此刻在我眼中变成了大自然的艺术品,每一株都藏着生长的秘密。(镇海区中心学校宝山校区 307班 周艺雯)
今天,我们来到了蘑菇种植地。首先呀,大家都有很多的问题:“有颜色的蘑菇就有毒吗?”“蘑菇的种子在哪?”“蘑菇生长要怎样的环境?”……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了课堂。然后,老师给我们讲了蘑菇的结构。蘑菇上的“伞”是菌盖,菌盖的背面是薄薄菌褶,菌褶里面的孢子也是它的种子,下面的柄也叫菌柄,上面有不容易发现的菌环,最下面有菌托,菌托下面就是菌丝了。最后,讲了蘑菇的生长。它的种子先在地下形成菌丝,交织成网。接着,菌丝紧贴在一起,形成新的蘑菇。然后,新的蘑菇长出地面。最后,完全成熟了,开始准备释放好孢子了。(镇海区中心学校宝山校区 404班 孙睿)
|